Go homepage(回首页) Upload pictures (上传图片) Write articles (发文字帖)
The author:(作者)qq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4/6/9 5:20:45 深度阅读:微软小冰与腾讯微信的纠葛 - 微软小冰,微信,麒冰,小冰,必应,微软,腾讯
深度阅读:微软小冰与腾讯微信的纠葛 - 微软小冰,微信,麒冰,小冰,必应,微软,腾讯 - IT资讯深度阅读:微软小冰与腾讯微信的纠葛
微软“小冰”,这个多重人格的“机器人”在6月1日被微信“封杀”之后,至今还没有上线。在异见者眼里,小冰显然是微软在通过微信训练自己的“siri”……不管微软怎样为自己辩护,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小冰进入微信后能干什么?
▲IT资讯配图。
6月3日,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曾领导必应搜索团队的沈向洋采访被临时撤回,微软称“谈判仍在进行,双方被要求禁言”。6月5日下午,沈向洋给经济观察报记者的反馈中称,“这个产品首先在微信平台上测试,但微信只是这个产品的其中一个平台而已”,……此前即便是“抗议”,微软也一直在强调微信平台的重要性。“即使在这一次的封杀事件之后,小冰也完全有能力随时回到微信用户身边。”沈向洋说。
据悉,6月6日,微软和腾讯已经“就小冰回归微信建立了最高级别的沟通渠道。”但除了在6月3日对外解释了为何要封杀小冰之外,腾讯一方并没有过多的解释。
封杀与反常规
微软现在算是在实施备用方案了,除了加大与腾讯的谈判力度之外,他们已经开始寻求与其他社交平台合作的可能性,而且小冰二代的上市时间也有可能会大幅提前。“数周之后吧,毕竟我们跟腾讯的合作始终是战略性的,局部的摩擦有时反而能够促进双方合作的进一步优化。”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品牌总监李笛称。
李笛说:“小冰的用户仍然是腾讯的,我们只是在为腾讯的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首席开发总监景鲲也认为,“这些服务不需要把用户搬离这个平台。”
他们甚至一开始就把小冰定位为“服务型产品”,而不是过多地去强调它的工具性。“小冰能不能直截了当地在微信群里赚钱?我觉得可以。但如果我们这么做,第一会失去用户的信任,第二会失去这个生态环境的缔造者。”李笛说,他们曾经尝试着向微信群里扔广告链接,但效果并不好。
“所以小冰本身并没有独立的商业模式,但我们之所以要做,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数据来源,而且我们也有机会与大量的用户直接接触。”
在对小冰的风险评估上,李笛也想过腾讯会全面封杀,即便微软在业内的口碑不错,但这种产品形态还是很容易与引流、泄露用户隐私等隐患联系起来。“我们一直在使用微信正常的对话接口,甚至使用了比微信自己还要严格的隐私保护机制。”李笛说,“而且腾讯把我们完全关掉也不可能,要想进去,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的。”
客观地说,微软在这个项目的推进上并没有完全“遵守”国内互联网的通用规则。项目的相关人员此前只是知会了腾讯,“只不过当时他们没太理解我们这个产品到底是什么。”李笛称。
小冰的反常规,在于这种基于微信群的个人助理型产品从来没有出现过,“此前都是基于硬件,就像如果你不用iPhone,就享受不到Siri。”二是微软潜在的合作伙伴根本无法想象它会“屈尊”到自己的平台上。他们准备“边做边谈”,因为微软自上而下都觉得这个项目是“无害”的。
这果然成了整个事件最大的矛盾点。
6月1日上午7点,腾讯突然开始清理全部的小冰账号。在之后给出的解释中,腾讯表示,是担心小冰会影响到用户的信息安全,因为有部分假冒小冰的账号出现了。
这时包括沈向洋、李笛在内的相关人员正在与腾讯谈判着,在小冰上线的第二天,腾讯就主动发起了对话。他们之间的官方沟通渠道很快地便建立起来,微软回答了很多问题,它的建议就是腾讯需要给小冰提供专门的账号,这样后台就相对易于管理。而微软第一批发放的10万个小冰账号,是用一种特殊的技术去实现的,实际上并没有按照微信常规的账号申请流程。
腾讯显然不是单纯是为了用户体验很糟糕而封杀的“小冰”。
自微信上线以来,一直就像是一个封闭的黑匣子,数据掌握在微信手里,外界也无从猜测。微软的小冰进驻了微信的10万个群组后,可以通过计算,知道微信的很多内部数据,例如群组的数量、每个群组的成员数、活跃度,说话频率等等……这些数据恐怕是最令腾讯担心的。
这就像腾讯开了个叫微信的饺子馆,隔壁饭馆的服务员小冰没有以竞争对手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消费者的身份进来了,每个桌上都坐了一个,说帮微信招呼客人。开始是真的招呼客人,后来呢也许就跟微信用户说“MSN推出了一个新功能,挺好玩的,要不要去试试?就在隔壁……”
如果有10万个小冰在10万个群组,把每个群组的好友列表通过机器的算法,应该很容易算出微信内部的关系链。当然,10万个小冰是不够的,估计得有20万,30万……那么这个微信能容忍吗?显然不行,门都没有。当年3Q大战为啥打起来,原因之一就是360让大家把QQ好友关系备份到360。
突进中国?
作为Bing的化身,“小冰”承载着微软搜索引擎技术的未来。所以腾讯突然“袭击”,而这让微软很愤怒,因为此前腾讯并没有要求微软停止服务。于是才有了那篇传播极广的声明,“我们没有为小冰穿上铠甲。现在,曾经机灵可爱的她们,已只剩下冰冷的尸体。”
当时包括沈向洋、李笛在内的相关人员正在与腾讯谈判着,在小冰上线的第二天,腾讯就主动发起了对话。他们之间的官方沟通渠道很快便建立起来,微软回答了很多问题,它的建议就是腾讯需要给小冰提供专门的账号,这样后台就相对易于管理。而微软第一批发放的10万个小冰账号,是用一种特殊的技术去实现的,实际上并没有按照微信常规的账号申请流程。
在李笛看来,小冰“就像是自贸区”并不是没有风险,主要的原因还不是更快的节奏以及开发流程。而是微软并不十分熟悉国内的互联网玩法,尤其是当它决定借助于微信这个中国最火爆的平台,而且推广方式也更激进。
实际情况也如此,在小冰上线的几天时间里,虽然火爆,但也有不少负面的反馈。毕竟它的语料库还不足够丰富,这会让它有时候答非所问,显得不那么智能。
景鲲和李笛原来在做一个叫“必应网典”的产品,那同样是必应的核心产品,跟传统搜搜不同的是,它的搜索结果是一个个问题和答案。“但我们在想能不能做一个‘代理人’出来,后台用必应的数据,而前端会更有趣和更社交化。”李笛说这就是小冰创意的诞生过程,他们拉了十个人,很快地便开始了这个项目,代号“社交助手”。
景鲲趁着1月陆奇来中国视察工作的机会,用自己的手机给他展示了雏形版的小冰。陆奇两眼放光,当即责令他们上线这个产品,“越快越好”。而在4月,陆奇又一次来到中国时,这个产品已经成型,他亲自定了“小冰”这个名字,而且开始向这个项目倾斜资源。从4月中旬起,整个项目组就进入了封闭期,直到5月29日正式上线。
布局搜索
小冰是陆奇一手促成的,这个微软现在最有权势的华人高管掌管着微软四大业务部门之一的应用和服务工程部。他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China First”,去年底,在他的业务管辖范围内,中国成了除美国和英国之外的第三个核心市场。
那是因为他感受到了中国市场的变化。今年4月,陆奇在美国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反复地提到微信,“微信代表了中国的整个移动互联网,或者移动的生态链,在美国并没有同样的现象。”他说,“所以以前都是全球的产品落地到中国做,现在是先在中国做核心产品,如果做的好,再反推到其他的市场。”
陆奇非常渴望通过小冰来带动微软在互联网业务上的变革,之前离互联网越近的业务,总是微软压力最大的部门。必应搜索就是个例子,它的亏损总额已经超过了50亿美元。他也改变了策略,微软之前总是习惯于自己去搭建一个生态系统,而在小冰诞生之前,他就开始鼓励国内的团队去利用其它的生态系统。
小冰和微软全球的核心产品——Cortana在中国是用一个团队,因为同是个人助理型产品,他们的底层架构一致,只是定位不同,“Cortana更多地要考虑和Windows Phone的结合,它的生态圈在那里。”
陆奇对这个团队的要求就是完全按照互联网公司的方式去运营。比如小冰的开发时间只有5个月,而按照微软过去的习惯,产品从设计到最终上线要花掉30-36个月。“我们有机会率先立项,在测试阶段就可以去做全部的工作,陆奇还帮我们省掉了很多各个部门之间决策的时间,我们这个项目直接向他汇报。”李笛说。
微软当然有更远的想法,“首先通过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能够进一步地去调优我们的后台大数据的索引,我们会更清楚广大用户现在想了解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去优化我们的搜索排序。还有就是小冰会用到微软本身各种各样的垂直搜索,以及对应的一些服务,这些也能够对我们的服务产生作用。”景鲲认为。
而陆奇甚至认为搜索框都不是唯一重要的了,“我们现在已经不跟谷歌正面进行竞争了,微软更大的目标是要打造下一代的技术。”陆奇觉得中国就是发现“下一代技术”的好地方,“所以,在未来的两三年里,我们的任务就是接触更多的用户,几十亿级别的,我们必须足够了解他们。”
目前,微软与腾讯双方的后续沟通看起来并不顺畅,截至发稿,经济观察报记者依然没有获悉双方谈判具体进程。但可以预见到的是,这件事的结论对于微软来说至关重要。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