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homepage(回首页)
Upload pictures (上传图片)
Write articles (发文字帖)

The author:(作者)qq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4/6/19 3:19:28
陕西农民用现代化设备种地两千亩年收入近200万-机械自动化-土地流转

陕西农民用现代化设备种地两千亩年收入近200万|机械自动化|土地流转|农民收入_新闻资讯
被废弃的抽水管
大荔县的冬枣大棚

  来源:央视财经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土地流转政策优化农业生产格局。】渭南夏收接近尾声,丰收几成定局。土地流转政策深入,改变当地靠天吃饭的农业格局,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机械化大规模投入有效保障农业丰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不断探索农民致富出路,现代化设备和规模化生产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眼下又到了夏收季节,从南到北各地陆续开镰。陕西是中国的产粮大省,历史上,适合粮食种植的八百里秦川也一直是陕西人的骄傲。2013年,陕西省虽然遭遇严重的干旱,但粮食产量仍然达到243亿斤,实现连续10年的粮食丰收。但今年年初,陕西关中的中东部地区遭受旱灾,往年粮食产量占陕西六分之一的渭南市,农作物受灾面积高达11.9万公顷,那么,渭南今年的夏粮还能实现丰收吗?


  土地流转改变农业生产模式 机械自动化成农户首选


  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的一片黄河滩地上,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看到,各种大型机械不断往来穿梭,大型收割机不断吞下一片片麦穗。很快,成熟的麦粒就堆放在田间地头,由于是机械化联合作业,就连麦秆也很快被打成四四方方的形状,一个个散布在麦田里,收获的喜悦就这样充满每一块麦田。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种粮大户郝明漟 :今年是会增产还是会增产,今年前季雨水很勤,这个每亩地在1000斤到1200斤,还有打1300斤的。


  郝明漟,是渭南市的一个种粮大户,他今年承包了2000亩黄河滩种麦子,虽然夏收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但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也注意到,由于雇佣了大量现代化的农机进行收割,因此,他的工作也只是开着车四处巡视正在收割的麦田,偶尔打打电话,联系下车辆,没事的时候在车里听听音乐,显得很是轻松。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种粮大户郝明漟:总共这个黄河滩是38万亩土地,有20万亩小麦面积,现在我估计得收了有十几万亩了,现在是短平快,一天就结束,连种带收,农民一天就结束了。


  郝明漟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他今年承包的2000亩地,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总收入达到236万元,扣除上半年的土地租金、以及种子化肥等投入后,估计能赚100万左右,如果下半年秋粮不出大的意外的话,他今年能赚200万元左右。而在今年年初碰到大旱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丰收,他也认为,这和自己的水利投入是分不开的。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种粮大户郝明漟:自己打井,就是打对口抽。我们自己喷灌。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打一口井多少钱


  郝明漟:打一口井 1000多元,我们这十几米就打出来水了。


  郝明漟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为了保障粮食丰收,他每100亩耕地就打1口井,这样算下来虽然会花掉20多万元,但打井的投入只相当于1年净利润的10%,并且从第二年起灌溉就几乎没有成本。他说,自己敢于对农田水利进行大资金投入,是因为土地流转政策改变了以往的农业生产模式。在以前,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拥有很少的土地,经济产出很少,因此,打井搞农田水利建设就显得不划算,也没有人愿意投入,望天收也成了不少农民的选择。但现在,通过土地流转,使得大面积的集约化经营称为可能,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和收益,几乎所有的种粮大户都愿意拿出一部分利润进行长远的布局,而这也能更有效的保障粮食生产。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感觉这个变化大吗?


  郝明漟:肯定大嘛。


  就在距离郝明漟几十公里外,54岁的李秀芳也在高兴地听着音乐。


  李秀芳今年租了6000多亩土地,其中小麦就种了4800亩,而现在,也正是收获的时候。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个收割机收完之后打出来直接就是麦粒了?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种粮大户李秀芳:是,你看它比较干净。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壳都脱落了。


  李秀芳:对,它已经脱落,而且不用晾晒,它现在已经是干了,它不是有一个干湿度嘛,不能超过多少,也是在正常的范围以内,我这个可以直接入仓。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机械化带来的劳动力的节省,还是很多的。


  李秀芳:是。没有机械化不敢种,1000亩都不敢种,要让人收,那是不可能的。


  李秀芳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从今年初步的夏收情况看,1亩地的麦子产量达到1000斤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即使下半年的秋粮玉米达到正常年景,每亩地靠种粮食也能净赚1000元,种粮食、赚大钱在她心里并不是一个梦。


  李秀芳:如果1亩地就是(赚)1000元,种一万亩地挣一千万,你觉得这少吗,真的是不少。


  1亩地1年竟然能净赚1000元,这也引起了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的好奇,因为在当地,很多农户种自己的地,在没有土地租金的情况下,如果考虑人工费用种粮几乎就不赚钱。那么,李秀芳每亩土地每年要承担500元的租金,同时还要拿钱请人耕种,为什么成本增加的情况下,每亩土地每年还能净赚1000元呢?李秀芳说,秘密就是用机械化降低成本。


  李秀芳:这么大一个面积,我们只有两三个人在这里管。我们一天可以浇这4000亩地,我一天把这四千亩地可以浇完,你就是没有雨水,用我这种设施,我永远是高产的。


  为了降低成本,李秀芳不仅在收割和耕种方面通过聘请收割团队实现了机械化,而种植过程中,更是实现了全过程的自动化,比如,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她从国外引进的大型喷水浇灌设备,为了购买这些设备,李秀芳一共花了1100万元,其中250万元是当地政府补助的,当这些设备引进之后,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水资源,同时,将近6000亩的农田,日常管理只需要两三个人就足够了。


  李秀芳:整个设备和配套设施,地下的管道、打井、蓄水池整个算下来,一亩地就是2000元左右。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成本?


  李秀芳:对,投资。但是这浇起水来太方便了,浇水1亩地1元钱。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浇1亩地1次?


  李秀芳:对,只有一个电费。然后是浇灌方法,这个半径是474米,转一圈23个小时,浇1100亩地。


  李秀芳也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种植4800亩的粮食,每年的播种、收割如果靠手工劳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当地的劳动力价格已经涨到了1小时10元钱,即使付出这样的价格,也找不到这么多的人。而现在,她每年雇佣外面的机械化种植、收割团队,一年下来从播种到收割才只花80万元。


  李秀芳:一个礼拜,我把这几千亩地全部种完,甚至一万亩地都能种完,那就上机械嘛。


  李秀芳是个敢于尝试的人,为了提高效率、节省人工,就连平常给庄稼打药,她也用上了普通农民想也不敢想的设备。


  李秀芳:在喷药的时候,我们今年都用了飞机,因为飞机在这飞的时候比较空旷,你看我们把这条路都修了,这将来都是一个飞机的跑道。给飞机做一个跑道,飞机打药,这几千亩地可以说一天浇完,一天都打完,可能几个小时都打完了。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李秀芳计划明年就自己买一架打药的飞机,虽然这要花掉几十万元,但她认为,这对自己未来要承包几万亩的计划来说,飞机也是必须的装备。


  李秀芳:国家有补助更好。没有补助,我这么大面积我肯定会考虑这方面,就是要自己买飞机。


  今年夏收,李秀芳靠着各种机械化装备,不仅实现了亩产1000多斤的目标,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成本,上半年实现盈利250多万元。她还高兴地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现代化的大面积种植,每亩单产要比以往农民零散种植高出30%左右。


  李秀芳:我的目标是,如果有可能,我会种10万亩,单从粮食这一块,只要设施跟上。


  土地流转政策的推广正在给我们的农业带来崭新的变化:以前在国外才能看到的各种收割机、旋耕机、秸秆打捆机开始出现在渭南的农田里;1000多万元的大型节水喷灌设备也开始陆续应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辈子都不敢想的飞机在承包大户眼里也不再是问题。最为重要的是,这种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更稳定更高的粮食产量。当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陕西是一个缺水的省份。陕西的铜川、渭南、宝鸡等地,当地水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安全生产的需要。那么,面对这一状况,陕西又要怎么做才能更好的保障农业生产呢?


  土地流转促生种粮大户 生产责任心变强


  夏收时节,在陕西省渭南市朝邑镇的紫阳村,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见到了46岁的种粮大户段振华、60岁的种粮大户成宝元和生产队长严华。


  陕西省渭南市朝邑镇紫阳村村民段振华:现在农村在城里买房有意向的,占了70%到80%。有房,可能到你屋里说媒的人就多,你说是不是。没房,说媒的人就少。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要是没房呢?


  段振华:没房给钱。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要给多少钱?


  段振华:一般就是先给预付款。首付,最少是一间房的首付。


  老人们说,以前打工让不少年轻人离开农村,现在结婚,向往城里生活也开始让更多的年轻人离开村庄。紫阳村1500多户籍人口中,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七八百人,村子和耕地只有靠着老人在看守着、耕种着。


  段振华:论年龄,这是最后一代农民、为什么这么说是最后一代农民呢?他种完以后,地没人种了,种不动了。


  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迁移,也拉开了土地流转的序幕。生产队队长严华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紫阳村一共有2000亩耕地,其中70%都已经流转出去,剩下的30%估计在未来几年也会进入流转的行列。


  段振华:个别的能种,但是三五年就给你了,3年后他种不动了。


  46岁的段振华不愿外出打工,也早就过了在城里买房才能结婚的年龄,因此,他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村里的种粮大户,今年他租了200亩地,采访时,他刚收完麦子。


  陕西渭南市朝邑镇紫阳村村民段振华:200亩地,应该1亩地有七八百元的(净)利润。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七八百元,今年应该就有14万。


  段振华:对


  成了种粮大户后,段振华感到很多东西都在变:收入在不断增加,责任心越来越强,以往无所谓的事,现在也要尽心维护,比如眼前的这条水渠。


  段振华:以前都是这种土渠浇地的时候,一家一户在河水里面打的泵,一家一户都是自己抽,都是土渠。一家浇完,另外一家浇,全都是草,全是荒草,长满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通水吗?


  段振华:通水,水是能通,但是浪费很大。经常像那种渠就经常跑水,就烂了,也没人管,到用的时候才修。


  随着村里的种田大户越来越多,这条20年来烂了修、修了烂的土渠,摇身一变成了水泥板衬砌的新形象,以前渠道里的荒草也不见了踪影,段振华说,土渠不土的原因就是:它从以往大家只用不管的公家渠,现在成了种田大户的财富渠。


  段振华:一个是这成了公司的财产了,另外是用这个提高产量,是不是。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以前可能是分散到每一家,每一户,每一段,各家各户可能有的种地。有的不种地,有的段荒废了,就影响到下面的。


  段振华:就是影响到下面了,就是你用的你维护,你不用你不维护。现在这块都成了合作社,都统一种的,统一种,那不是就要统一维护好。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涉及到整体的利益,将来产量,浇水方便不方便。


  段振华说,现在有两种力量在主动维护田间地头的水利渠道,一个是像他们一样的种粮大户,而另一个则是种植面积占到耕地面积一半的果农。


  段振华:一年收入十几万,在村里面算不上高收入。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十几万还不算高收入?


  段振华:我村里栽枣树的多的很,十几亩枣树就二三十万。一亩枣树卖2万3万,这是冬枣。


  段振华说,大荔县引进的是山东沾化的冬枣,由于气候和土地的原因,这里生产出来的冬枣品质并不亚于山东沾化,农民种植冬枣,一亩地的纯收入可以达到一万多元,所以当地不少枣农也都主动的维护水利渠道,保障冬枣的种植。


  陕西渭南市朝邑镇紫阳村村民成宝元:基本上比种粮能高个10倍左右。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多少?


  成宝元:要高10倍,对,经济效益上。


  在渭南市大荔县地势较低的大片河滩地,土地在流转后基本种上了麦子、玉米等粮食作物。而地势相对较高的村庄附近,大约50%左右的农田都已经种上了冬枣、桃、瓜果等经济作物。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当地政府目前也在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来解决潜在的农业用水风险,保障农业生产。


上一页12下一页


2014年06月19日01:04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QQ:154298438
QQ:41748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