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homepage(回首页)
Upload pictures (上传图片)
Write articles (发文字帖)

The author:(作者)qq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5/3/3 3:26:53
习近平基层调研回访-村民因和习近平情谊成名人-习近平

习近平基层调研回访:村民因和习近平情谊成名人|习近平|基层调研_新闻资讯

  【回访人物】


  吕侯生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村民,当年曾与习近平在窑洞住了两年多,今年2月习近平陕西调研曾看望他。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基层调研考察,与居民、农民、教师、老党员等普通人交流。


  这一年,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有了哪些新变化?他们反映的问题是否解决?他们又有何新期待呢?


  新京报记者对新闻中的那些普通人进行了回访。


  太阳晒进小院的时候,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村民吕侯生通常会掀开窑洞的门帘,双手插进灰色大衣的口袋里,拖着那条安了假肢的右腿,在院子内外来回走动。


  最近,吕侯生家的院子里,多了不少来来往往的外地人。


  “你就是电视上的那个吕侯生吧?”


  “是。”他答。


  2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七。这是吕侯生和游客之间的对话。


  类似的对话,每天都在重复。在梁家河村民、延川当地人和外地旅客的眼中,吕侯生俨然已是名人。这位60岁的陕北农民再次走进公众视野,源于半个月前的一场重逢。


  那是2月13日,吕侯生站在院子中间,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拉话(陕北方言,即聊天)的场景,出现在了央视新闻联播的视频里。这是十八大以后,吕侯生第一次见到习近平。吕侯生又一次出名了。


  故居



  曾和习近平一起睡土炕


  “那时候他不会做饭,我就做些面条、稀饭、窝窝头”


  人们慕名来到吕侯生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个院子里的知青故居,曾是习近平生活过的地方。对国家领导人生活足迹的好奇,促使一波又一波的旅客接连而至。他们大多是带着孩子全家出动,“从哪儿来的都有”。


  事实上,站在梁家河村的主干道上望去,吕侯生的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与一些村民家的红色大门比起来,石头砌成的门墙和木质的大门甚至显得有些不起眼。


  院子里,三孔窑洞依山而建,整体色调呈土灰色,不多的亮色是成串的红色辣椒和大穗的玉米。稍有些不搭调的是,门口摆着装有两个消防栓的红色盒子。“这窑洞现在是文物了。”吕侯生说。


  推开窑洞最东侧一扇斑驳的木门,右手边是摆着几床被子的土炕。煤油灯、搪瓷茶杯、旧式茶壶、泛黄的红色娘子军海报……从屋里的摆设来看,人们在尽力复原当年的场景。


  40多年前,就在这孔窑洞里,习近平和吕侯生一起住了两年多。那时的习近平不会做饭,吕侯生就“做些面条、稀饭、窝窝头”。夜里,习近平总是点着煤油灯看书到12点多,不识字的吕侯生便也坐在土炕上,抽着卷烟陪他看书。


  从习近平来过之后,甚至是大年初一,都有许多人来到吕侯生家,站在知青故居前端详。有时,吕侯生会被热情的游客从屋里拉到外面来合影。


  “习近平来之前,你知道吗?”“他还会不会再来?”“他插队的时候,就和你一起住在这个窑洞里?”人们对这个貌不惊人的老人充满了好奇。通常,说话带着浓厚陕北口音的吕侯生,会用一两句话简短作答。


  他并不热衷于谈论自己和习近平的情谊。这个春节,他甚至破例去西安的儿子家过年。“来的记者太多了”,他希望低调一些。


  治病



  曾经两次给习近平写信


  “如果不是习近平帮忙,我早就病死了”


  多年前,吕侯生就因受习近平资助,数次前往福州治疗腿疾而受到关注。当时,有不少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吕侯生也因此成为延安“市上领导都知道”的人。


  1994年,一块从窑洞顶部掉落的石头,在砸中吕侯生右脚背的同时,也转动了这个陕北农民命运的齿轮。


  在经历了脚踝流脓、骨髓坏死之后,吕侯生被确诊为骨髓炎。他开始辗转于延川县和延安市的医院。两个星期很快过去,钱像打水漂似地花出去。


  “那是这辈子最难的时候,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坐在窑洞里的土炕上,吕侯生吐了口烟,喃喃说。他的老伴邓爱芳插话说,“当时一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都在上学,哪个不得花钱。”


  绝望之际,吕侯生找到习近平1992年回梁家河看望村民时留给他的名片。按照上面的地址,他写了一封信过去。两个星期后,习近平寄过来500块钱,让他去福州治病。


  吕侯生拄着双拐,从西安到上海,又辗转来到福州。接站的人,是习近平(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秘书陈斌。当晚,见到开完会后的习近平,吕侯生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习近平跟他说,“你不要顾及钱的事儿”。


  在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吕侯生的治疗进行了一个多月,病情慢慢好转。临走时,习近平给他买了张飞机票,还塞给他2000元钱,让他回家当生活费。


  骨髓炎带给他的折磨,并没有就此打住。


  1996年,旧病复发。他写了第二封信给习近平。这时,习近平已是福建省委副书记。不久,吕侯生再次来到福州治病。习近平亲自带他到福州市的医院。这一次,医生告诉他,“必须要截肢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考虑到吕侯生是一个人到的福州,截肢后无人照顾其生活,习近平和吕侯生商量,让他回去找医院做截肢手术。1997年,吕侯生在二女儿的陪伴下,来到山西太原武警医院截肢。


  这次的医药费,仍是习近平替他付的。如今,回忆起当时的境况,吕侯生瞪大眼睛说,“如果不是习近平帮忙,我早就病死了”。


  中国梦



  每天都看新闻联播


  “我想知道近平在忙什么,看看他又开什么会,或者去哪个国家访问了”


  与普通的村民家相比,吕侯生家有点特别。不大的窑洞里,墙壁上贴满了习近平的大幅海报,以及他在福建、浙江等地和习近平的合影。


  每次有亲友或游客走进吕侯生的家里,都会对这些照片赞叹不已。吕侯生也觉得,“挺自豪的”。


  最近这次见面,他觉得习近平看起来有些疲惫。“他太忙了。”不过,他并没有说些注意身体之类的话。他不善言辞,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直以来,他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着习近平。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总书记。那天,吕侯生早早坐在自家的窑洞里,电视一直开着。听到电视上传来习近平当选的消息时,吕侯生激动地从椅子上起身鼓掌。“高兴,太高兴了!”


  他告诉记者,从那以后,他每天晚上都看新闻联播。“我想知道近平在忙什么,看看他又开什么会,或者去哪个国家访问了。”


  不过,他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再跟习近平联系了。“我不想打扰他,他太忙了。”


  习近平这次回梁家河,吕侯生和老伴邓爱芳准备了4双鞋垫。“两双是给习近平的,另外两双是给彭丽媛和他们的女儿。”邓爱芳拿出当时的照片指着说,鞋垫上绣的是“中国梦”、“民族梦”和“常回家看看”。


  “近平提倡中国梦,我就绣了这几个字。”邓爱芳笑着说。


  邓爱芳记得,习近平接过鞋垫后,来回翻看,点点头说,“很好”。“本来是不收的,但是因为我们是朋友就收了,还给了我200块钱。”邓爱芳说。


  吕侯生和邓爱芳都没有念过书。但吕侯生向记者表示,他认为中国梦是老百姓的梦想,是中国人民要实现富强的梦想。


  谋生



  开了十多年摩托三轮


  “好的时候一天四五十块,不好的时候顾个油钱”


  2月13日,习近平在吕侯生家坐了半个小时。交谈中,吕侯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现在生活很好”。


  截肢后,在别人的帮助下,吕侯生在厦门一家公司找了份工作,主要就是看看大门,干些杂活。后来,他回到梁家河,开始以骑摩托三轮载客为生。


  不过,人们似乎并不把他简单地当做一个三轮车夫看待。吕侯生的家中,不时会迎来一些希望他帮忙办事的人,因为“他能和习近平说上话。”


  对此,吕侯生的态度是坚决拒绝。他反问说,“如果能办的话,我还不先给自己的事办了?我的5个孩子都在外面打工,没有一个是正式的(指有编制),都是签的合同。”


  “我常跟村民说,近平是对全国13亿人民负责,不是只对梁家河负责的。”吕侯生说。 新京报记者 贾世煜 陕西报道


  雨儿胡同修缮改造已列入规划



  【回访人物】


  关世岳 北京东城区雨儿胡同居民,习近平去年2月听取老城区改造意见曾到他家。


  关世岳家的客厅墙上,挂着几幅习近平总书记去年2月造访他家的照片。这个16平米左右的小客厅,曾一度挤下3代5口人,而这样的拥挤,在关世岳所在的雨儿胡同29号院并不新鲜。


  习近平进胡同听意见


  今年2月18日(除夕)晚11时55分许,迟克申忽然发现电视里的央视春晚中,有人很眼熟。原来,歌曲《把心交给你》中闪现了去年2月25日她和丈夫关世岳老两口送习近平出门的镜头。


  那天上午,习近平走进雨儿胡同,一共看了4户人家,在关世岳家中呆的时间最久。习近平说,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看看大家,听取大家对改善住房的意见。“我们就两人,不需要多大面积,只要设施齐全。”迟克申当时说,岁数大了,希望能就地改造。


  胡同修缮已纳入规划


  习近平走访后不到一个月,关世岳就通过媒体得知雨儿胡同将修缮的消息。


  去年3月,媒体报道,东城区区委书记杨柳荫透露,计划在三四年内完成对南锣鼓巷雨儿胡同等4条胡同的修缮改造。今年东城区“两会”上,东城区区长张家明表示,今年启动4条胡同修缮。


  对于老城区改造,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表示,老城区改造要回应不同愿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大家要多理解多支持,共同帮助政府把为群众办的实事办好。 新京报记者 许路阳


  贵州女教师期盼学生“走得更远”


  【回访人物】


  刘轶 贵州遵义文化小学语文老师,2014年9月曾在北师大学习,因问“我可以叫您习大大吗”走红网络。


  “我可以叫您习大大吗?”第一次去北京,见到习近平,这是刘轶说的第一句话。


  这个来自贵州遵义文化小学的语文老师刘轶,由此成了网络红人。


  小学老师成了新闻人物


  去年9月9日上午,第30个教师节来临前,习近平到北师大。他走进课堂时,刘轶和来自贵州的同行们,正在就一线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轮到刘轶发言时,一向直率的她先问坐在斜对面的习近平,能否称呼您“习大大”?


  “没想到他用英文回答说‘yes’。”刘轶回忆说。这个小插曲引发关注。这个贵州的小学语文老师一下成了新闻人物,而她的不少学生看到新闻报道后,也为老师高兴。


  接下来,刘轶又说出自己的困惑:如今的电脑时代让孩子们更喜欢玩iPad、看动漫,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他们喜欢国学经典呢?


  经过10天学习回到贵州后,刘轶仍在寻求解答这个问题的钥匙。令她高兴的是,她去年上半年申报的“《弟子规》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已被定为遵义市市级重点课题。她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这个课题。


  要扎根当地教好学生


  温和、亲切、博学是习近平给刘轶的第一印象。她记得习近平在和他们交流时提到,老少边穷地区的一线老师,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扎根当地,教好学生。


  “总书记的话,在我内心特别有共鸣。”从教近20年的她,期盼自己的学生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成材后将家乡贵州建设得更好。


  “总书记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特别有触动,现在是口号喊得太多而缺少真正的行动。”刘轶说。 新京报记者 许路阳


  兰考老党员:有问题就要反映


  【回访人物】


  游富田 河南兰考县张庄村老党员,曾参加与总书记的座谈会。


  给习近平提过建议后,河南兰考县张庄村的老党员游富田更认定“有问题就要反映”这个理了。


  向总书记提两个建议


  2月28日,提起去年参加的与习近平总书记的那次座谈时,73岁的游富田仍清楚地记得时间地点,“那是2014年3月17日下午,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委会”。


  那天,游富田作为村民代表参会。他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希望政府派一个有文化、有技术的得力干部到张庄村带领大家致富,二是希望政府能够把水利和公路的配套设施搞好。


  他记得,习近平把他的话记在本子上了。


  “去年年底,乡里派了一个新的副乡长到张庄担任第一支部书记,还挺有能耐的。”张庄村支书文伟清说,目前县里批给张庄村一个水利上的项目,马上准备实施。村里的土路也从去年10月开始翻修。“他的建议起效果了。”文伟清说。


  曾跟随焦裕禄治沙


  还是一个小伙子时,游富田曾经跟随焦裕禄在张庄村治沙。这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标签。多年后,媒体在报道他时都会记上这一笔。


  去年,他因为和习近平一起开了座谈会而进入公众视野。游富田觉得,有问题就要反映。“总而言之,我争光了。”


  除了村里的事情,游富田还对国家大事表现出特别的关心。“我只要在家,中午12点和晚上7点中央1台的新闻,都是要看的。”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这位73岁的老人口中会不时跳出“两会”、“反腐”、“十八届三中全会”等字眼。


  “现在,俺村的人都开始站到村里的十字路口聊国家的事儿了。我作为一个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得比普通老百姓更关心。”游富田的声调拉得很高。 新京报记者 贾世煜


  大理白族村落春节最多两千人到访


  【回访人物】


  李德昌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习近平今年1月曾到访。


  “我们都非常高兴,但说实话,现在的确压力有点大。”2月16日,李德昌在电话中对新京报记者说。


  今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古生村李德昌的家中。这是一个美丽安静、有着千年历史的白族村落,李德昌的家是典型的白族传统建筑,庭院开阔,自家种着花草,家里可以眺望到不远处的洱海。


  庭院可“记得住乡愁”


  李德昌很自豪地说,自己当时是第一个和总书记握手的人。他说,当时的聊天特别开心,总书记看起来“不像是大官,很平易近人”。


  事后,新华社报道,习总书记在李德昌家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习总书记说,“我是第一次来大理,从小就知道苍山洱海,很向往。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


  之后,这个习总书记“舍不得离开”的家“火”了。


  媒体报道后,李德昌的家就陆续来了陌生的游客。“春节期间,最多一天达2500人,我每天都数着!”李德昌说,记者电话采访他当日,大约有四五百人参观他的家。


  希望能发展当地旅游业


  李德昌一家“四世同堂”。李德昌自己做着砂石生意,“还不错”。而这一个多月来,全家人放下了所有其他的事情,一心一意全都投入在无偿接待游客上了。


  现在,李德昌一家的生活彻底翻了样,这是让他们又喜又忧的变化。“还是先看政府怎么考虑吧,我自己一人没法决定。”李德昌说,如果政府希望借此机会搞旅游业,有了整体规划和方案,自己全家愿意配合,毕竟这是这个古老村落难得的发展机会,如果当地自然风景能保护好,人们也能开开心心来参观,村落也能发展起来,这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新京报记者 金煜


(原标题:延安老乡“生活很好”期待“富强梦”)


新京报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QQ:154298438
QQ:41748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