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homepage(回首页)
Upload pictures (上传图片)
Write articles (发文字帖)

The author:(作者)qq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5/5/30 4:07:26
红色通缉令头号女嫌犯杨秀珠在美被拘(图)-通缉令

素纸可绘千彩虹风光无限永攀登_新闻资讯

  李民,1988年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于1990-199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后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共同课教研室主任。2001年初调入中国音乐学院负责组建钢琴系并于同年10月出任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2014年出任中国音协钢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为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李民在音乐教育普及方面所作的工作也是成绩显著。1993-1997年的五年间,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特邀专家的身份主持了国内第一个音乐教育热线直播节目——《学琴热线》,其中的主要内容后来编辑成《儿童钢琴学习指南》一书出版。1995年组织了国内第一个专门为学习音乐的儿童提供咨询、辅导、表演服务的社会团体——“琴童联谊会”,获得了社会的好评。2014年被选为中国音协钢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四、舞台—以实践推动人才培养


  钢琴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特别是19世纪中叶开始的钢琴“黄金年代”以来,钢琴演奏大师辈出、巨匠云集。进入20世纪,钢琴教育的发展更是为钢琴演奏人才的大量涌现提供了足够的人才储备。今天,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钢琴演奏家不计其数,每年国际级的钢琴比赛就多达数百个,这意味着至少有成百上千的青年演奏家在这些比赛中角逐并不断展现着超群的才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学生经常会产生一些疑问:“既然有这么多的大师,既然有这么多才华横溢的演奏家,我还有什么价值呢?当世界进入互联网和多媒体时代,人们可以用很小的代价,通过极为方便的途径欣赏到大师们精彩演奏的音像资料,人们还需要我们做什么呢?就算我做到努力学习,争取当全班第一、全校第一,甚至全国第一,又有什么价值呢?我能和大师相比吗?我能超越那些国际知名的演奏家吗?如果不能,我现在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看似不是很实际的问题,其实恰恰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困扰,这种发展目标的缺失直接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如何解决这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刚刚建立的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并找到解决途径的关键。对此,建系之初我们就提出了以社会舞台实践为依托来帮助学生确立人生发展目标的规划。


  “以实践落实目标、以实践推动教学、以实践检验质量、以实践激励自我”。把实践作为教学的目标管理机制的核心位置,通过舞台检验教学质量,通过舞台认清人才培养的目标。钢琴系的学生们都知道自己成长发展的三句口号:“实现自我价值—走向广阔天地—时刻准备着!”其实也可以反过来看这三句口号:“时刻准备着—走向广阔天地—实现自我价值!”前者是思考的方向,后者是落实的步骤。


  这三句口号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认识到,一位钢琴表演艺术家成长必须明确三个问题:首先是我为什么(Why) 要学钢琴(世界上有了那么多的钢琴家,我还有什么价值)?其次是谁或哪里(Who/Where)需要我(我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还有就是我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应该做些什么(What,我准备好了吗)?


  我在和学生们交流时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钢琴演奏家?是出版过唱片、还是赢得了比赛的就是演奏家?没有人能准确地回答。其实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演奏家不是一个职业的名称,它是一个称谓,是音乐欣赏者对自己欣赏或认可的优秀演奏者的一种称谓。我告诉学生的恰恰是:如果有一个人欣赏你的音乐,就说明你对音乐的诠释与表达打动了这个人,赢得了这个人的欣赏和赞许。这时,你就成为这个人心目中的演奏家,你和一些成功钢琴家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是更多人心目中的演奏家而已。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只要不断努力,让更多人通过你的演奏了解音乐艺术的美,让更多人能够欣赏你,那么你就会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心目中的钢琴家!至于比赛的获奖,只能说某个选手的演奏得到了极少的一些权威专家们的认可,它的意义是通过这样的一种遴选机制,给一些优秀的人才提供更快的让人们认识和了解他的途径和机会,但如果他不能真正把音乐的美好不懈地、持久地表达给人们,这个比赛的奖项对他的艺术生涯来讲,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的偶然罢了。


  那么,除了获得钢琴比赛的大奖,还能有什么途径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欣赏呢?最主要的是要把眼光放到那些最需要音乐、最盼望听到真实的演奏的人群那里去。


  我们钢琴系每年都会按年级组织同学到校外进行艺术实践,我们称其为“拉练”。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感受作为一个音乐演奏家应该做些什么。当我们的学生来到山西、山东、贵州和云南等地,看到那里的孩子们对他们的演奏是那样神往,把他们看作自己的偶像,那些地方的老师、学生、家长以及很多的音乐爱好者为他们的演奏鼓掌喝彩,当音乐会结束后那些孩子们围着他们要求签名的时候,他们真的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在这些观众面前,他们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应该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奋斗—他们的义务和责任就是要为这些最需要音乐的人们来演奏,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价值所在!


  同时,同学们也通过这样的实践逐步认识到,他们的“天地”是如此的广阔!在他们所到过的一些城市,经常一年都没有一场专业的钢琴音乐会,而在中国像这样的城市有多少?如果他们真的能够走上这些舞台,一年可以开多少场音乐会?他们开始认真地思考起来了。不是没有舞台,而是他们把自己关在一个“象牙塔”里,看不到(或者不屑于看到)那些真正需要音乐的地方。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这些充满需求和机会的“广阔天地”,怎么会没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呢?在这样的思考下,学生们就会为走上这样的舞台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曲目,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时刻准备着”。


  教育不是说教,教育是一种启迪。教育也不等同于教学,教育更强调人才成长的整体观念、发展环境和能力结构。艺术人才的教育,强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理解自己的价值和艺术存在的意义,这样才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学习主动性。他们会自觉地完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主动地发现、修正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虔诚地探究、掌握未知的领域和知识。


  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自建系之初,就把“实践平台”、“硬件平台”和“学术平台”等三大平台建设确定为钢琴系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建设目标。经过十多年的积极努力,我们已经在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福建、江西、贵州、云南、宁夏和新疆等十余个省的二十多个城市建立了艺术实践基地,初步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搭起了走向社会、认识自我的平台。同时,我们在从附中到研究生的整体教学体制中,大量加入了提升学生曲目量、加强学生掌握新曲目和拓展曲目风格的教学管理条例。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深化在整个教学管理体系中,融入整个人才成长的发展阶段。目前,钢琴系的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参与率达到百分之百,这是非常令人自豪的成果。尽管为此我们的许多老师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但最终学生的改变和成长让我们感到由衷的满足。通过这样的努力,相信我们的学生可以最终像我们的口号中提到的:“时刻准备着—走向广阔天地—实现自身价值”,成为一个有能力的、合格的钢琴演奏家。


  五、使命—中国钢琴音乐


  发展之路


  中国音乐学院的钢琴系自建立之日起就和中国钢琴音乐“绑定”了。


  首先,有人会问:“中国音乐学院的建院宗旨是发展民族音乐,那为什么要建立钢琴系这样的西洋专业呢?”


  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音乐学院,其办学宗旨就是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秉承这一目标,几代“国音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探索中努力追寻。到了2001年,在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的新世纪之初,中国音乐学院在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践行中,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富于挑战性的发展目标。不仅要继承和发展,还要创新和弘扬!而建立钢琴系,除了完善音乐教育的学科体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些拥有更大国际舞台的音乐表现载体,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因此,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在建设工作初步成型、教学工作全面稳定开展以后,就把如何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国钢琴音乐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的机制定为重要的发展战略目标。具体的落实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完善中国钢琴音乐的课程与教材建设


  钢琴这件乐器进入中国,已有两百年的历史了。但钢琴艺术在中国得以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是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而真正在创作、演奏和教育等领域产生巨大成就,还是在五六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国家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大量的优秀钢琴作品不断涌现。同时,优秀的钢琴演奏人才也在国际上开始崭露头角。中国,在世界钢琴音乐舞台上逐渐拥有了一席之地。


  但由于发展的时间短、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中国钢琴作品在数量上还是比较有限,创作质量也参差不齐,使得我们的钢琴作品不仅在国际舞台上很少受到关注,就是在国内的钢琴教学和舞台演奏中,也很难成为主要曲目。哪怕在我们国内的专业音乐院校,也很少会在教学大纲中完整、系统地体现对中国作品的教学要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因此,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在确立了打造“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和推广平台”的建设目标之后,首先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落实了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建设。其中包括落实在课程和教材方面以及对学生的考试和考察之中。


  在我们附中、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大纲中,中国钢琴作品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本科和研究生的毕业音乐会曲目要求中也都加强了中国钢琴作品的分量。


  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也加入了对中国作品的演奏要求。同时,在研究生教学阶段,我们在国内率先开设了“中国钢琴文献研究”课程。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投入力量加强课程和教材的建设。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创作方面,同样重要的是中国钢琴演奏人才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理解和掌握,而更加重要的则是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在中国音乐学院这个民族音乐文化积淀深厚、体系完善、人才济济的大环境下,钢琴系在中国钢琴文化研究方面的发展可谓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优势。例如我们曾经邀请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教授、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姚艺君教授和著名作曲家权吉浩教授专门就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的风格把握做了极为精彩的专题讲座。除此之外,各种中国音乐文化的讲座和演出活动时时刻刻对钢琴系的学生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让我们的学生对中国钢琴音乐的理解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沃土。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精心培育,我们的学生会在中国钢琴作品的理解和诠释能力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2. 与舞台实践相结合,培养师生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使命感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演奏家,只有在舞台上不断有中国钢琴作品展现,才能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中国钢琴音乐。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所产生和发展的民族乐派的例证告诉我们,音乐的源泉来源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深处,而展现它们的是舞台,是在舞台上用精湛动人的音乐语汇宣扬民族文化的艺术家们。因此,当我们按照前面章节所提到的,努力提高学生们舞台演奏能力、作品理解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理解、领悟自己作为一个中国钢琴家所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早在2003年, 在山西的艺术实践演出中,我们就专门安排了一场名为“中国风”的中国作品专场音乐会,而这一演出形式也延续在随后每年的艺术实践中。2004 年,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师生首次出国交流,就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钢琴音乐节”上成功举办了一场中国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我们的师生们不仅用精彩的演奏展现了中国钢琴作品的魅力,还用英语做了生动的曲目介绍,使在场的听众对中国钢琴音乐和中国音乐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2011年和2012年我们更是带领学生们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维也纳和德国的柏林、汉堡等地成功举办了名为“中国印象”的中国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通过这样的舞台,不仅让师生们感受到国内广大观众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喜爱和欢迎程度,也让他们认识到中国钢琴作品在国际音乐舞台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我们身为中国钢琴家,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所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3.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关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和风格发展的研究在国内也多次举办研讨会,相关的创作比赛或作品征集也很常见。但这些活动基本上都集中在音乐创作领域,在钢琴演奏和钢琴教学领域中几乎从没有过全国性的深入研讨活动,中国钢琴作品的比赛相对多一些,但大多也缺少对作品系统的整理和推广。可以说在国内的钢琴演奏领域,尽管人们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意义有着广泛的共识,但对于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质量和水平却抱着比较消极的态度,甚至还有一些对当前中国钢琴创作领域的指责和轻视,似乎把中国钢琴作品发展水平不高的责任全都推给钢琴作品的创作者们。显然,这样的想法是相当片面的。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相对于整个西方的发展滞后了几百年,尽管我们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有很多的欠缺和不足。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创作方面的,从更大的领域来看,这是一个系统调整和发展的问题,其中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是钢琴演奏和钢琴教学方面的问题。纵观钢琴文献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大多数优秀钢琴作品的创作者都是最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因此,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作曲家们的问题,从长远发展来看,钢琴音乐创作人才的培养应当与钢琴演奏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对于这些问题,也不能仅仅是在钢琴创作人群中思考和讨论,而应该与多方面的意见结合在一起来研究和分析。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态度,2013年,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在全国首次举办了以中国钢琴演奏和教学领域的人才为核心的高峰论坛—“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论坛”。来自全国九所专业音乐院校的师生共聚一堂,介绍了各自院校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做法和心得,展示了各自院校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方面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并通过师生的演奏展现了各自学院作曲家的优秀作品。“论坛”还邀请了刘诗昆、储望华、王建中、崔世光和权吉浩等一批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领域有着巨大成就的艺术家们到场,共商中国钢琴发展的大计,共绘中国钢琴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此举得到了国内外众多钢琴界同人的广泛好评,大家一致表示要聚集全国钢琴人才之力,努力实现中国钢琴音乐的振兴!


  如今,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深深感知到自己作为中国钢琴音乐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他们在中国音乐文化的沁浸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和精髓,并与自己的专业追求紧密结合,努力地践行着中国钢琴音乐的弘扬与发展。


  六、整合——成立钢琴伴奏


  教研室


  2010年,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建设中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学院决定将中国音乐学院各系部的钢琴伴奏教师集中整合在钢琴系,成立钢琴伴奏教研室,进行整体化管理。此举的意义在于强化钢琴伴奏师资队伍的人才建设,同时做好这方面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


  钢琴伴奏在音乐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各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中,对钢琴伴奏都给予了很高的重视。这样一个重要的教学支撑工作,在国内却长期处于比较松散的管理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当这些伴奏教师归属于各个应用系部中,客观上很难得到深层次的发展支持,特别是在科研、交流、学术发展以及经费等方面。而在钢琴伴奏人才培养上,则更是无法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机制,例如教学大纲、课程和教材等方面都几乎没有多少建设和研究的成果。


  面对这一发展现状及其根源,学院决定强化钢琴伴奏队伍的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在钢琴系成立钢琴伴奏教研室,将全员伴奏教师统一划归到该教研室。面对这一新的任务,钢琴系做出了积极的准备,特别是在以下两个方面:


  1.配置优质资源,落实学科规划,强化队伍建设


  钢琴系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都提出了对钢琴伴奏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工作安排,并在专项经费、科研课题和学术交流等项目申报方面进行部署,强化工作落实。在工作安排上,对整个伴奏师资队伍进行资源整合,使得师资人才各尽其用、各展所长,充分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也让钢琴伴奏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有了归属感,找到了努力奋斗的方向。短短几年里,钢琴伴奏教研室一共有多位教师举办了双钢琴、伴奏和室内乐专场音乐会,许多教师得到了出国进修的机会。同时,教研室还组织举办了许多专题讲座和学术研究活动。


  通过这样的建设和积累钢琴伴奏教研室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学术建设基础。2013年5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钢琴伴奏艺术教学研讨会”,聚集了全国各个专业音乐院校的钢琴伴奏队伍,大家就钢琴伴奏艺术的发展和建设展开了为期三天的热烈研讨。整个研讨会期间共举办了十余场大师课、专题讨论和音乐会,研讨会还一致决定建立中国钢琴伴奏艺术发展委员会,致力于中国钢琴伴奏艺术的发展和建设。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称赞,为中国钢琴伴奏艺术的发展开启了新的一个里程。


  2.建立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力量,提升人才培养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完整、系统的钢琴伴奏人才培养的学科发展体系,这一方面源于我们在这方面起步很晚,整体学科发展也比较松散;另一方面是对人才培养缺少足够的认识,认为钢琴伴奏只要会弹钢琴就可以了,不需要专门来进行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而实际上,我们到国外进行考察后才发现,国外先进的教学体系中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早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建设。他们针对不同的人才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了不同的课程和教材体系,从本科到研究生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使用的教材都有很强的针对性。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课程建设上。目前,我们在钢琴伴奏方向一共有九位教师,共开设了十四门课程,可以说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打下了一个比较稳固的发展基础,随着学院教学条件的建设改善,将会更好地做好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为此,我们还在进一步完善课程和教材建设,也在积极投入力量强化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拓展专业发展的学术交流和师资培训工作。我们相信,一个团结和努力的钢琴伴奏教研室,必将为我国钢琴伴奏艺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巨大的贡献。


  七、展望——钢琴系未来发展的愿景


  建设钢琴系的十几年来,我们一直秉承教学质量、学术科研和社会实践等三个人才培养的建设体系,努力落实每一步的发展规划,全系上下一心,以最大的奉献精神努力践行着我们的建系理念和对未来的梦想。当然,这短短的十几年,还只是一个起步和成长的初级阶段,对于钢琴系今后的发展,对于中国钢琴音乐未来的建设和目标,对于中国钢琴艺术在未来对世界音乐文化宝库的贡献,我们还有许多的梦想和愿望,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勤奋,能够最终实现这些理想。当然,这些理想也是我们中国音乐学院发展的一部分,是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一部分,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1.多元化的人才


  钢琴专业的人才目标是最为多元的。除了钢琴演奏专业以外,更多的钢琴人才会走上许多完全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迥异的工作任务。他们可能在学校或音乐团体从事钢琴伴奏工作,可能在大都会歌剧院担任艺术指导,可能在普通的琴行里从事幼儿的钢琴教育,可能在师范院校从事教学工作,也可能在从事钢琴副科的教学任务(因为几乎所有学习音乐的学生都要掌握钢琴),甚至有可能在流行乐队中担任键盘手,抑或在酒店担任钢琴师。当然,有些人除了成为钢琴家,还会成为伟大的作曲家(像肖邦、拉赫玛尼诺夫等)。由此不难看出,钢琴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极其多样化的,针对这样的培养目标,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合理吗?科学吗?有效吗?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更需要我们明确和落实。


  面对如此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向,我们的培养规划必须是多元化的。从人才的遴选到人才的定位,从知识的储备到技能的提升,从成绩的获取到能力的展现,从学习的课堂到实践的舞台,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循人才发展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特点。钢琴系只有一个,学制只有四年,课程学分只有150分,怎样用好每一个学时、每一门课程,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就好像在一条生产线上,要生产不同规格、不同用途的汽车一样,哪些是通用的,哪些是不同的,哪些起支撑作用,哪些可以灵活搭配。对此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能够尽快找到落实这种多元化人才培养发展的灵活路线,制定出更加符合我们人才培养的教学机制,打造一个真正为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输送最佳人才的教育体系。


  2.国际化课程


  中国音乐学院的宗旨是弘扬民族音乐,为世界音乐文化宝库贡献中国民族音乐的财富, 让中国音乐文化最终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为此,我们除了要通过舞台实践来弘扬和发展,更需要通过课堂和教材来培养和传播。


  作为在全世界得到最大普及的乐器,钢琴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承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同属欧洲的西班牙、挪威和俄罗斯,还是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以及流行世界的美国爵士乐,都在传统的德奥音乐体系之外建立了自己的民族乐派,钢琴可以说是最佳的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乐器之一。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钢琴音乐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但作为一个文化深厚的大国,我们的钢琴音乐还没能做到最佳。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钢琴文化,除了前面提到的舞台实践,还要有国际化的钢琴课程和钢琴教材。通过这样的内容,可以真正吸引外国的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我们的钢琴音乐,从而使他们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更多的中国音乐文化。


  为此,我们在下一发展阶段将重点打造这样的国际课程。希望结合我们的国际交流项目和学生互换项目,吸引大量的外国学生到我们系来。通过短期的交换学习,他们可以在我们精心安排的课程中学习中国钢琴音乐,并通过一些基础课程了解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我们有这样的教学条件和人才储备,开设这样的国际课程的基本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3.个性化成长


  曾有人问过:“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了?”原因既很复杂又很简单,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需要共性、需要共识、需要整体的和谐。为此,一些个性化的发展模式都会受到局限和影响。培养大师,是需要个性的。所谓大师,一定是在集传统与大成后的摒弃传统,必定会受到传统的束缚后破茧而出,这样的人才培养无法放在我们现在标准化、格式化、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体系进行改造,不断努力尝试去开拓我们的思路和视野,以真正的务实精神和教育理想来培养出中国的音乐大师。


  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多元化”,每一个人都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经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理念。这样的师资队伍结构可以打造具有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样的团队也会诞生一系列优秀的艺术人才—前提是我们要真正以个性化的角度来审视他们的发展道路和轨迹,单纯的行政化管理和制度化审核尽管可以有效管理这支队伍,但如何发挥他们的能量、如何让这批人才发挥出超人的才智,是我们管理这支师资队伍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将不断探索、大胆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们的人才个性化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提供充足的“养料”。


  纵观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建设的这十几年,我们从一张白纸开始,共同努力地描绘出一幅理想的蓝图。钢琴系也像一个婴儿,经历了成型、成长、成熟的历程。如今,我们的眼光将投向未来。我们殚精竭虑、忘我奉献的团队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这还只是我们事业的基石,真正中国钢琴音乐的人才培养、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的大厦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建造,中国钢琴艺术的未来还有待我们去开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全文完


  转自《钢琴艺术》2015年第4期



综合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QQ:154298438
QQ:41748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