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homepage(回首页)
Upload pictures (上传图片)
Write articles (发文字帖)

The author:(作者)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6/3/23 8:40:50
军队存称呼“戴高帽”现象 下级习惯性抬高领导-称呼

军队存称呼“戴高帽”现象 下级习惯性抬高领导|称呼|戴高帽_新闻资讯

  原标题:警惕!官兵称谓中的“跑调”违规


  改一改这种变味叫法


  编辑同志:


  我是某部基层连队的一名新兵。从新兵连到连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有一种现象让我感到很困惑:在班里,新兵称呼老兵都叫“班长”,另外“副班长” 也被身边的战友叫成“班长”;在连队,明明是“副连长”,大家却亲切地称呼为“连长”,听着这种变了味道的叫法,让人感觉很别扭。


  初入军营,新兵连组织条令条例学习,让我了解到职务前面的“副”字不能省略。然而,在工作和生活中,这种“副职”被“转正”的现象,无论在基层连队,还是领导机关,都屡见不鲜。我多次和在不同连队的同年兵聊天时,说起这件事,他们都有同感。


  我认为,这种现象应该改一改了。因为这样叫,战友之间容易引起误会。一次,勤务连连长让通讯员去叫五班长到连部来一趟,通讯员为了图省事,在楼梯口 大喊了一声“五班长”。没想到,五班班长和副班长都相继跑下楼,当时的场面很尴尬。事后,副班长还特意向班长解释了一番,及时消除了误会。像这种情况,如 果不说清楚,很容易让战友之间产生隔阂,不利于和谐相处。


  高叫一职,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所履行的职责却大不相同。在基层连队,按照条令条例规定,每名官兵都要严格落实一日生活制度,一些工作生活中的细节,往往容易被官兵所忽略,久而久之就见怪不怪了,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不及时纠正,长期发展下去,不利于连队的建设。


  有些战友为了“讨好”上级,故意在称呼中省略“副”字,以此来表现自己对上级的尊重。这样做,虽然迎合了被称呼者的心理,却无形中助长了其虚荣心,很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总而言之,我认为,对这种见怪不怪的变味叫法,再不能漠然置之了,应该引起各级的重视,研究制定相关措施,改一改这种变味的习惯叫法!


  69057部队列兵 马静冬


  警惕!官兵称谓中的“跑调”违规


  ——陆军第39集团军对称呼中“戴高帽”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海洋 张佳帅 特约记者 向勇


  将职务前面的“副”字去掉,虽一字之差,但背后的影响何止一个字——


  庸俗习气助长错误导向


  前不久,某团连长张启生休假归来,就接到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电话是本连战士黄诚的家长打来的,感谢前些天黄诚生病时,连长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挂断电话,张连长一头雾水:我刚休完假返回连队,既不知道黄诚生病,也没有照顾他呀。事后得知,黄诚在给家人打电话时称谓不准,把副连长说成了连长。


  无独有偶。某旅机关收到基层战士小王的来信,反映班长对自己有看法、有事无事“找茬”。机关当即到该连展开调查,查来查去,才知道查错了对象——原来是副班长小刘所为。询问小王为何告错人,小王一脸无辜:“我们私下里一直都喊副班长为班长。”


  对“戴高帽”的庸俗之风,该集团军调查显示,这一现象不是个例,给部队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列兵秦晓明见到每名老兵都喊“班长”,自认为是有礼貌。一次小秦到隔壁班找一名老兵办事,张口就是“班长”,搞得那名老兵非常尴尬。原来,真正的班长正趴在桌子上写日记。


  “这种溜须拍马的方式,助长了不良风气。”某摩步旅干事张照星说,部属不摆正与领导交往的心态,不但助长了庸俗习气,淡化了平等意识,而且必定会在风气建设方面带来错误的导向。


  条令条例对军人内部礼节有明确规定,为何下级习惯性地“抬高”领导——


  “戴高帽”背后玄机何在


  在基层调查中发现,看似小事的背后,却隐藏着微妙的心理因素。


  “这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贿赂’。”某防空旅政治部主任冯安平认为,一些下级之所以对副职领导在称呼上“升级”“扶正”,其实是一种献媚心理,目的是为拉近距离、赢得信任奠定基础,看似与金钱物质毫不相干,但投机取巧的心态暴露无遗。


  谁都喜欢听好话,喊高了总比喊低了强。一些官兵受庸俗风气影响,在领导面前嘴巴特别甜,格外会来事,在他们心里,往往藏着这样的“小九九”——把领导职务喊高半格,显得自己有礼貌,明事理。


  当然,也有一些官兵认为,在我国社会传统文化中,历来有这种“高看一眼,高捧一级”的现象,把领导职务往高喊,体现的是对上级的尊重。再说礼多人不怪,伸手不打笑脸人,何乐而不为?


  明知下级称呼有问题,被“戴高帽”者为何不及时制止?其中也有不容忽视的心理“玄机”。


  某特种作战团政委张立元认为,一些领导干部对下级凭空给自己“官加一级”见怪不怪,源于内心深处抱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官本位思想,秉持“有官不敬早晚是病”的狭隘心理,因此刻意突出自己的领导身份,对称呼格外重视。


  “这是典型的虚荣心理在作怪!”某机步旅政委高大光认为,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对下级的“戴高帽”心安理得的接受,甚至对下级在称呼自己时,把“副”字加上感到不舒服,是因为享受这种受人抬举的优越感。


  称呼同军队特有的组织形式以及生活秩序一样,是维护和提高战斗力所必须的——


  按条令严格规范称呼


  称谓虽小,隐患不少。“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就要从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抓起,口子再小也不能开。”该集团军领导认为,建设正规化军队,必须用条令 条例规范言行举止。称谓混乱的现象若不纠正,不但会降低法规权威,助长吹捧之风,还混淆了上下级关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更可怕的是,无形之中把下属的心 思引导到研究领导喜好、琢磨领导称谓上,对单位建设无利。对此,他们研究制定出一套“组合拳”,整治这股不正之风。


  常学法规狠抓养成。结合开展“学法规、用法规、促正规”活动,他们从规范称呼、坐卧立行、军容风纪等点滴小事抓起,强化官兵的法规意识。利用板报、 广播、连队电子屏幕等载体,宣传《内务条令》中关于军人间称谓的规定,引导官兵防微杜渐,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广泛利用办公会、交班会、连务会、晚点名 等时机,重申条令原文,教育官兵认清正确使用称谓对纯洁官兵关系的重要意义。


  结合案例澄清认识。他们广泛收集了中外战争史上,因为称谓乱套而影响战局的例子,纳入条令法规学习内容,要求官兵人人撰写体会。鼓励吃过这方面亏的 官兵现身说法,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官兵切莫因小失大。中士李成晓坦言,以前总觉得不让乱叫称谓是小题大做,看了那些案例后深受警醒和教育,以后必须 老老实实按条令条例去做,不能重蹈覆辙呀。


  紧盯纠治形成常态。他们从领导带头做起,及时纠正下属对自己的“戴高帽”称谓。“纠正几次后,他们很快就改过来了。”某机步团政委焦扬告诉记者,关 键是拔除官兵思想上“唯上媚上”的观念。对此,他们举一反三,大力纠治帮领导掀门帘、端水杯等行为,引导官兵立足岗位干好本职,把精力用在谋训备战上。某 连排长程龙谈起变化一脸轻松:“以往对正副职领导的称谓反复拿捏、慎之又慎,生怕叫错了别人不高兴,现在大家再也不用为这事犯愁了。”


  相关链接


  《内务条令》第七十六条规定:军人之间通常称职务,或者姓加职务,或者职务加同志。首长和上级对部属和下级以及同级间的称呼,可以称姓名或者姓名加同志;下级对上级,可以称首长或者首长加同志。在公共场所和不知道对方职务时,可以称军衔加同志或者同志。


  延伸思考


  称呼不是小事


  车万里


  官兵中擅自把称呼“拔高”的现象,看似小事,但小事并不小。不仅损害了条令条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反映出少数官兵遵规守纪意识不强,依法治军观念不牢,影响了军人形象,降低了军人威信。


  把“副”升格为“正”,对于称呼者自身,看似是尊重对方,表达美好的祝愿,但也有“奉承巴结”之意。对于被称呼者,开始还有些受宠若惊,可时间久了 便欣然接受,没有及时叫停,客观上助长了这种风气的蔓延。军队不同于地方,军人必须有严格的上下级、职衔等级区别。虽然在军队内部、官兵之间、战友之间情 同手足,亲如兄弟,但相互之间的称呼必须按照条令条例的有关要求,不允许称呼中掺杂社会上流行的庸俗称谓,不允许不顾事实、仅凭个人喜好随意称呼。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条令条例规定军人之间的称呼,同军队特有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以及生活秩序一样,是军队严 密组织、统一步调、维护和提高战斗力所必须的。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条令条例对于军人来说是必须遵守的“法”,只有遵“法”,我们才能言不离谱、行不越轨。


  使用规范的称呼用语,是一名军人的基本素养。正确、适当的称呼,既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又反映了自身的素质。因此,我们要端正思想认识,充分认清错 误称谓带来的不良影响,按条令条例落实规范称呼用语,自觉抵制庸俗称谓。要加强自我管理,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条令条例为依据,一举一动、一言一 行都要严格落实。要把功夫下在平时,从点滴做起,从小事严起,注重养成,形成习惯,自觉维护条令条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维护军人形象,时刻牢记军人身 份,不该叫的不叫,不该做的不做,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依法治军要求。



责任编辑:王浩成





文章关键词:
称呼 戴高帽

我要反馈
保存网页
综合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QQ:154298438
QQ:41748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