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homepage(回首页)
Upload pictures (上传图片)
Write articles (发文字帖)

The author:(作者)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6/6/22 8:35:46
田纪云从政经历-曾称做梦也没想过会步入中南海

田纪云从政经历:曾称做梦也没想过会步入中南海|田纪云_新闻资讯

  原标题:田纪云从政经历:不怕碰硬,不怕丢官


  6月20日,《田纪云文集》正式出版发行。这部三卷本的文集,将田纪云政坛生涯中两个最重要十年的论述集纳出版,再现了改革年代执政者的经历和思考。



  从2003年卸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之后,田纪云鲜少在公众视野出现。接近他的人士介绍,他现在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偶尔和老同事吃饭聊天。和他交谈,从不涉及当下的政治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跨越新千年,田纪云以多个政治身份经历了改革浪潮跌宕起伏的二十多年。


  正因如此,田纪云被人们视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数位接近他的人士评价,他是一个很敢讲真话的人,真诚、务实。


  敢言者


  “20年来改革开放的进程,每前进一步都有阻力和干扰”



  田纪云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前往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杜润生的灵堂吊唁。


  那天是2015年10月12日,北京的天气有些清冷。上午10点左右,“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在杜润生家的楼下遇到将要离开的田纪云,他身着正装,系黑色领带。


  面对提问,他顿了下,未做声。与记者握手示意后,缓步走进车中。


  与杜润生有关的农村改革记忆,被收录进《田纪云文集》的农业卷。除此之外,这部文集还有民主法制卷、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卷,共三卷。


  文集中选录的文章,包括田纪云卸任后陆续发表的文稿。以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卷为例,这一卷的最后四篇文章均曾在杂志上公开发表过。


  在2010年发表的《追忆关于改革的两点建议》中,田纪云写道,回想我们近20年来改革开放的进程,每前进一步都有阻力和干扰,比如:农村承包、乡镇企业、办特区、沿海发展战略。


  从1981年进入中南海工作,田纪云一直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根据《农村改革调查报告》记载,1982年年底,他奉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万里之命,率领工作组赴山东、河南、四川进行了近1个月的农村经济调查。


  返京后,调查组向中央和国务院写出了三篇调查报告。这些调查报告对领导人了解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起了重要作用。


  接受“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采访时,出版《田纪云文集》一书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总编辑刘海涛,特意提到了《农村改革调查报告》这篇文稿,“田老对这篇文章看得很重”。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不久,田纪云也来到广东。他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说,我认为在领导层中,摆脱阻碍改革开放的思想束缚,是一个重大课题。如果不敢触动它,不去触动它,我们的改革开放就无非是空谈一阵子、空闹一阵子而已。


  十年副总理


  “做梦也没想过会步入中南海”



  田纪云(左)与习仲勋


  “像我这种既无大学或大专文凭又无政治背景、远在边陲当普通财经干部的人,做梦也没有想过会步入中南海,并且当上副总理。”回忆起自己步入中南海的经历,田纪云曾撰文谈到。


  田纪云是山东肥城人,12岁便参加八路军。建国后,他先后在贵州、四川的财政系统工作。1981年,他从四川省财政厅厅长上调中央,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两年后,他升任国务院副总理。


  1983年到1993年,十年副总理生涯,田纪云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农村的变革历程。他不止一次谈到,“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田纪云说,虽然开始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但由于它顺民心,得民意,故犹如长江之水,滚滚东流,不可阻挡,不可抗拒,迅速普及神州大地。


  1992年,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田纪云说,回顾80年代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同时,我们党和政府还在农村实行了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形成了一整套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体系。


  这位老人的中南海记忆,关于改革,也关乎情怀。


  在《田纪云文集》的插页中,放了两张田纪云在国务院老会议厅的留影。一张是在会议厅办公室内,另一张在老会议厅院内,照片分别摄于1981年和1982年。


  照片中,田纪云一头黑发,腰杆笔直,目光和缓但坚定。


  有记者问他,“你在国务院工作的十多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他说:“我最基本的体会是两条,一是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二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十多年来,我不能说我在一切工作中都做到了实事求是,但我具有维护实事求是原则的勇气,不怕碰硬,不怕丢官,这是我引以为自豪的。毛主席说‘五不怕’,我看有一不怕就行,不怕丢官就行。”


  回首全国人大任职经历


  “以领导人的讲话和指示代法,那么立法还有什么用?”



  1993年6月,田纪云(右)与万里在一起


  1993年,离开中南海后,田纪云转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多年以后,回首人大的十年生涯时,田纪云谦虚地说,“我过去长期在政府工作,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甚了了,从1993年到人大工作以后,才开始有所了解,也有了一点切身体会。”


  上任之初,他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大会上表态,在本届任期内,要大体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


  在全国人大工作期间,田纪云保持了一贯的敢言务实风格,多次对人大和民主与法制建设工作发表看法。


  1995年,在浙江同有关地方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谈话时,田纪云曾重点阐述人大监督权行使的重要性。他说,要加强执法监督,如不加强执法监督,立那么多法和不立法差不多。有法不知道,知道了也不执行,还是以领导人的讲话和指示代法,那么立法还有什么用?所以,加强执法监督势在必行。


  “要加强监督工作,健全监督制度,形成一个有威慑力的执法监督系统。不管谁犯了法,都要追究法律责任。”田纪云在那次谈话中说,现在最危险的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这可不得了,可能会把我们的国家搞垮,把我们的党搞垮。官员经商,这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不允许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不能允许这么做。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对它选举和任命的干部的监督,促进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


  2002年,田纪云在一篇文章中谈到,邓小平明确指出,不能把领导人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退休之后


  “读书看报,只盼民安”


  “2003年3月,我正式离开了工作岗位,过上了我和夫人向往已久的赋闲生活。”回首十年人大生涯时,田纪云如是说。


  如今,田纪云多数时间生活在北京,有时也到南方小住。


  多次和他接触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曾隶属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总编辑刘海涛说,87岁的田纪云身体依然健康,腰杆笔直,满面红光,只是耳朵稍微有一点背,和他讲话时需要提高声调。


  这位卸任的老人也不再染黑发,时常穿一件白色衬衫、军装绿裤子,脚上踩一双棉拖鞋。


  刘海涛有时会觉得,他就像一个普通的邻家大爷。


  从编辑到出版,《田纪云文集》一书耗时近4年。4年中,刘海涛时常到田纪云家中汇报工作。每次前去拜访,田纪云都会到门口迎接。更让他感动的是,田纪云还习惯性地在客厅倒好半杯茶水,等他坐定后再续上半杯,喝起来刚刚好。


  拜访完离开时,田纪云也都会亲自将他送出门,站在院子里静静地看着他开车离去。


  鲜有人知的是,这位老人还有新潮的一面。


  一位与田纪云有私交的媒体人士告诉“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他和田纪云经常联系,刚开始是发短信,后来田纪云用上了微信


  “他最近还用微信给我发照片,我说你挺前卫的。”前述人士笑着说,田纪云写文章也是自己用电脑打字,这个在老一辈中很少见。


  对于青梅竹马的妻子,田纪云用情至深。2014年,他的妻子李英华去世。在那之后,田纪云沉默了很长时间。


  刘海涛记得,田纪云曾将微信头像设置为他和妻子的合照。


  在悼念亡妻的文章中,田纪云动情地写道,我的终身老伴英华辞世已经五个多月了,但我对她的思念却有增无减。



  2014年4月,田纪云同病重的夫人李英华在一起


  他还写道:“我的夫人李英华为人十分低调,在我担任国家领导人后,从不给我找任何麻烦,也从不出头露面。有时同老友一块吃顿饭,她都坐得远远的,从不与我坐在一起。我和她从未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为子女谋取任何好处。”


  卸任赋闲后,他自己编了一个顺口溜,“早睡早起,粗茶淡饭。运动散步,加强锻炼。会会老友,吃个便饭。读书看报,只盼民安。”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撰稿:新京报记者贾世煜 校对:陆爱英


  编辑:刘喆校对:陆爱英



责任编辑:瞿崑 SN117





文章关键词:
田纪云

我要反馈
保存网页
新京报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QQ:154298438
QQ:41748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