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homepage(回首页) Upload pictures (上传图片) Write articles (发文字帖)
The author:(作者)左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6/7/5 9:48:37 环球刊文谈雷洋案-证据辩剖演变为“校友”对决
原标题:支振锋:“校友”们,法治其实想静静
作者:支振锋 《环球法律评论》杂志副主编
近日,一封题为“中国政法大学2003级部分校友关于雷洋先生意外死亡与邢永瑞同学涉嫌玩忽职守的声明”的公开信在网络上流传。与近两个月前人民大学“部分88级校友”声明相比,这个声明感觉上颇为小心翼翼,但与据传为该案涉事警察邢某妻子的公开信一起,进一步将舆论的漩涡搅大。
雷洋案全景式地展现了近年来公共事件或轰动性案件的舆论操作手法,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抱团施压,一是媒体助阵。“人大校友”刚一出来,就有人戏问“法大校友”在哪里。只是,一个多月里,不仅“法大校友”迟迟未能现身,中间还有教授以“沦为鹰犬”来含沙射影的“毕业致辞”在网上流传。“法大校友”的这个声明终于补齐了舆论场上看客们期待的一环。只是,证据的辩剖演变成了校友的对决,法律的博弈转换成了力量的角逐,正义的实现扭曲成了舆论的表演。当事人撕心裂肺,评论者飞短流长,各媒体心潮澎湃,结果是,案件的焦点被偷换,双方当事人被消费,舆论盛宴过后,只留下碎片化社会与贫血性法治的骨渣儿。
国人素有陈情与议政的传统,然后有意或无意地等着“观民风”。民风也会有风向。风起草偃,风往一处刮时,劲儿就会往一起使,从而形成抱团的力量,带来强大的压力。这里面不仅有民众朴素的正义感,也体现了法治的制度性信任赤字。正如在雷洋案中,不仅仅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稚子失父、青年丧夫的动人悲情,也有投身于一些标签化的群体中来寻求安全感与支持的心理共振以及试图以更大的舆论声势面对警方和司法制度的考量。于是,联合起来,以悲情牌或者气势牌集体施压舆论,就成了最为便利的策略。
互联网媒体时代为这种策略提供了最佳的支撑,中间阶层的壮大与知识精英的成长则为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中间阶层要稳定,知识精英要表达,互联网媒体要受众,而雷洋案以及一系列类似公共事件则为他们提供了绝佳机会。这是共谋可以义正辞严,宣泄可以凛然正气,参与就可能回报丰厚的天赐良机。然而,人们常常顾不上去思考的是,当每个人都能做法官时,真正的法官就会被边缘;当每个人都只相信自己的执念时,黑体字的法律也会被虚置;当正义的实现是靠抱团施压与媒体助威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不断扩大着法治的信任赤字。
雷洋案更为典型地为人们画出了一个因为法治信任缺失而依靠媒体抱团施压,又因为依靠媒体抱团施压而不断损害法治信任的恶性循环。这个循环就像渔夫打开瓶子逃出的魔鬼所幻化的烟雾,一圈一圈,越来越浓。倘若我们无所作为,不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任由烟圈扩大,最终就可能越来越多地挤占法治的空间和领地。法治信任赤字激增,社会秩序赤地千里,最终,纠纷不得不交给权力的肆意角逐或者公民的私力救济。
好在这场舆论的漩涡中,司法机关的表现成为应有的亮色。北京检方立案调查、委托鉴定机关依法尸检、依法公布鉴定意见,在立案后的一个月里,先后5次向外界披露了案件侦查的程序性信息。案件信息公开及时透明、依法委托第三方鉴定监督、北京警方也表示绝不护短、双方律师及时介入并发挥作用,都让案件坚定走在程序正义的法治道路上。不为舆论漩涡所动才能避免产生新的舆论漩涡,公开透明与程序公正才能真正填补法治的信任赤字。这是因为,公众朴素的同情心是真实的,法治的信任赤字是真实的,“抱团施压”所导致的舆论漩涡也是真实的。这就是我们在转型中国所面对的复杂情势。但情况越复杂,应对就要越简单。在法治已成社会最大共识和公约数的情况下,必须以坚定的司法正义来细细填补法治的信任亏空。只有在法治社会中,警察执法昂首挺胸,公民为权利斗争理直气壮,才有可能看似扞格冲突,实为和谐一体。
但必须指出的是,此情此景,知识精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要成为一个有益的杠杆,以平和理性来澄清漩涡拨开浓雾,而不是不经意间让自己成为浓雾的一部分。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王浩成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