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homepage(回首页)
Upload pictures (上传图片)
Write articles (发文字帖)

The author:(作者)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6/12/10 12:25:29
微信已经OUT了,张小龙为何坚持“用完走人”? - 张小龙,微信

微信已经OUT了,张小龙为何坚持“用完走人”? - 张小龙,微信 - IT资讯

手握近8.5亿用户的微信,已经走到了一个敏感的时间节点上。

(在微信“歧路彷徨”的明日之路上,张小龙会不会也是一个“孤独人”?)

进一步丰富应用,还是简化应用?加速这一产品商业的变现能力,还是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微信的继续负重,还是开始要“减肥”,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演进方向,不仅反映出从腾讯内部传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更决定了微信这一最红的“国民社交工具”的明日兴衰命运。

事实上,微信已经OUT了。如果你是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或者是腾讯技术开发的一名工程师,现在去讨论微信,早已是一个过时的话题。

微信越来越“重”,在商业变现力和用户体验价值之间,微信也难免进入一种产品成熟期之后的“挣扎”)

根据CNNIC的最新统计,截止2016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为7.1亿,其中手机网民为6.6亿,考虑到智能手机在国内的普及程度,已经少数一人多机的情况,那么微信近8.5亿的用户规模和中国网民总数基本契合,估测微信的海外用户应该在1一个左右。

中国手机网民的半年增速大约为6%(微信用户的季度增长比为5%),比照“有智能手机就用微信”的应用现状,微信用户在国内的增长也将很快进入一个瓶颈期。

腾讯的最新财报披露(截止2016年11月,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8.46亿,同比增长30%,增长速度比上季度掉了4%。事实上,微信的季度增长环比一直在下降,2015年季度环比增长大约在10%左右,到了2016年,这一数字已经降到了5%。

如果说微信用户数量告别高增长是一个板上钉钉的现实,那么,这一曾经的明星产品除了要思考进一步拓展海外用户市场外,另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是:它将何去何从?如何挣脱容易被其他竞争性产品迅速替代、“红颜易老”的命运魔咒?

摆在微信前面的“明日之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加速自我革命速度,不断优化产品用户体验,甚至就像5年前取代QQ那样,从公司内部通过自我否定来进行“持续创新”;另一种就是加快产品的盈利收割能力(商业变现),进一步丰富其商业应用,在上面挂满更多的盈利果实,直到其产品老化或者不堪重负,而退出市场。

正是在这个十字路口。张小龙不久前的一份内部公开讨论信,披露出微信“歧路彷徨”的微妙而关键的“十字路口”选择危机。

对于张小龙而言,对于微信产品的“极简化”原则,与其说是一种产品技术理念,还不如说更像是基于用户体验判断之上的一种执拗的个人情怀,而微信作为明星产品的出现,不仅强化了小龙在腾讯内部坚持产品理念的某种话语权,更可以将这一产品实践上升到腾讯在移动时代新的技术理念这一高度。

一个有趣的对照就是当年的QQ。从IM(即时通讯工具)起家,QQ依靠网络游戏实现巨大的商业变现能力,恰恰就是因为QQ不断变身、增肥、丰富其业务应用的产品设计哲学:QQ炫舞、QQ空间、QQ邮箱、QQ游戏、QQ音乐、QQ阅读、QQ浏览器、QQ旋风、QQ拼音、QQ影音、QQ同步助手、QQ团购……作为一个PC平台上的增值应用工具,QQ一直在拓宽自己的身体边界,越来越胖的“应用”,牢牢抓住了用户的Spending Time(花费时长),并且在网络游戏迅速释放了巨大的渠道商业变现能力。

从PC平台向智能手机平台变迁的一个关键区别,就是工具应用场景的变化,尤其是后者狭窄的屏幕、更小的内存、更人性的触控互动方式等等,决定了像微信这样的国民应用产品的理念和设计,其不同的工具策略,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商业能力,更和用户体验息息相关。

(全球社交网站用户在未来几年内,将进入慢速增长通路)

对于张小龙而言,微信工具的应用视角显然和腾讯当家人马化腾有着戏剧化的差异。某种意义上,商业能力不是张小龙最关注的视角,用户体验对他来说是第一位的,而对于马化腾来说,平衡会更加重要,这种平衡不仅来自于腾讯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不同声音,也自然包括了微信产品的用户体验和商业变现之间的微妙拿捏。

用户在某一款产品上消费时长和“用完走人”的极简化原则之间,是一种不同的产品设计理念,当这种冲突加剧时,我们甚至看到了张小龙不得不援引外部的资源支持(甚至包括《人类简史》一书中的作者理念),试图来平复内部的不同争议和声音。

希腊城邦当年为了实现民主原则,规定一个城邦容纳的市民数量不能超过3050个,张小龙也谈及一个组织的最佳规模人数为150人左右,一个人一生所能花费的时间不会一般超过100年×365天×24小时(876000小时),那么剩下的问题就变得足够简单:为什么微信2016年还在推出那个不需要下载APP就能弹出的“小程序”弹出框呢?

手机用户数和市场渗透力也同样告别过去5年来的高速增长阶段)

这种不同的产品设计理念,除了折射出腾讯内部的不同声音之外,我们甚至能发现这一技术和商业哲学背后的不同渊源:当亚当·斯密以“自私利己的经济人”雄辩地假设并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模型之后,18世纪科学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合流就告诉我们:任何的增长都可以使无边界的(包括了资本复利、产品用户、技术演进);而另一种声音却因为不合符商业哲学受到明显的抵制和故意忽略,成为了“边缘人”。

这就是“生态主义”者的眼光。在生态主义者看来,在一种共生的组织模型环境中(首先表现为物种),任何增长都存在边界,就像一种物种的无限增长(比如智人),最终不可避免带来了环境的恶化甚至最终崩溃一样。商业帝国和军事帝国的内在逻辑完全一样,两者都并非死于实力不够,而是边界过大,内部资源不足以支撑无限膨胀的边界,而必然走向崩溃。

(《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有趣证明了这一点:人类在经历了农业革命、科学革命,进入帝国时代之后,智人的命运已经不可逆转,依商业化之力,加速了自然环境生态的恶化直到最终崩溃)

微信即将正式推出的“小程序”和张小龙坚持的“用完走人”之间,我们看到了这一明星产品的“歧路彷徨”。事实上,微信作为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管理器”方面,它的出现,的确大大促进了中国这样一个高度等级化的信息帝国内部的自由平等流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其成功的奥秘,但微信在企业级服务方面,从过去的企业服务号,到电商化,再到今天的“小程序”,都难言乐观。

(在数字化丛林中,我们失去的和得到的几乎同样多。微信给予每个人社交温情连接的同时,也加深了我们的“孤独症候”——通过虚拟情感链接来代替面对面的人际互动)

微信向何处去?它会变得越来越重,还是从现在开始就要加速“减肥”?它在等待自我革命的下一个明星产品在哪里?这不仅仅是张小龙和腾讯内部关心的话题,也是每一个微信用户所关注的“自我命运”,在一个数字化丛林里,我们失去的和得到几乎同样多。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QQ:154298438
QQ:41748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