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homepage(回首页)
Upload pictures (上传图片)
Write articles (发文字帖)

The author:(作者)delv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8/12/31 0:01:58
对含浦涉核项目的安心与担心:居民为何仍然谈核生忧?

原创: 谭逸歌
2018年12月28日,这是自230所项目批前公示后的第4天。

下午5时,当地居民收到了岳麓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出示的《关于核工业二三○研究所、湘核计量检测研发基地项目入园的情况说明》(以下简称《说明》),文中对两个入驻项目的相关情况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对项目性质、主要业务及居民关切的几个问题作了回应,给忧心此事的居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说明》对核工业230所项目的回应称,230所是一家以矿物勘察和分析检测为主的研究性机构,其业务包括铀矿勘察、矿石检测、环境评价、检测、治理;职业卫生评价、地质灾害评估等。目前,已完成了环评等相关手续,正处于规划部门对其批前公示期。关于项目是否有核辐射危害以及矿石检测样品处置的问题均做出的说明。

一点补充:关于230所项目的铀矿采样检测是否具备较强放射性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吴王锁教授曾提到,铀的含量低到一吨矿石里面提不出一千克的铀,也就是含量不到0.1%,铀矿中铀的含量很低。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衣兜里揣个1斤左右的铀矿石,每天所受的辐射量也就跟戴一块夜光手表差不多。

来自科普中国网站的一张图片显示,铀矿提纯过程中的一种中间品 “黄饼”(碟中谍6中有提到?),它含有80%左右的铀氧化物,工作人员也可徒手去拿,故一块铀矿石的放射水平理论上将是很低的,对非长期接触的人体几乎没有影响。《说明》中也提到,230所铀矿石检测数量较少,年均检测样品数约10余件,且样品送检重量仅为10-50克,矿石检测样品会由专业公司回收,如此看来,230所最大可能具有放射性污染的业务其辐射水平对人体基本不会产生影响。
保留意见:关于对“环评数据不实的质疑”的释疑

《说明》对环评报告内容中“人口数量和距离不实”的释疑为网络流传的版本系报批中的过程性文件,先不说流传在民众手中的(报批稿)是不是最终稿,既然是附有专家评审意见书的公示文件,不论是由于编制不谨慎、把关不细心抑或其他因素,导致报告中出现若干处常识性错误引发大家的猜忌与担心,我想都是值得以更审慎的态度避免的。

以上部分,让含浦及周边居民对230所项目有了基本认识,不至于十分忐忑和恐慌。

接下来,是湘核计量检测研发基地,对于含浦大多数民众,这个项目实际上是随着230所的公示而浮出水面的。

《说明》指出该项目属于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业务范围主要是理化分析、辐射环境检测、电离辐射计量、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等四块,此项目已于2017年办理完各项规建手续,目前项目主体已完工。关于放射源的活度、保管、地下室墙贴厚度和屏蔽门等也做出了情况说明,对网络传言也进行了回应。

(位于湖南食品药品学院南边茯苓路东侧)

到这里,这两个项目目前都与核电、核能、反应堆之类沾不上边,至少让含浦居民把心中的石头放了放,大规模的核事故是不大可能发生的了。

但是,含浦人民只是担心核电核能事故吗?

不尽然,我们仍然谈核生忧。

担忧一:废弃物(尤其是危废、放射性样品等)的处置

两个项目的环评报告表中均对项目操作中产生的三废提供处理办法,比如原地处置、存储封装、专业公司回收、无污染或少量污染的高空排放等,或许大家对黑心企业的排污乱象并不陌生,尤其是对有害有毒放射性样品、被放射源污染的仪器装置、危险废物、重金属废水等高危物品。

上世纪就有苏联某小镇由于处理放射性废物系统失灵导致不少放射性废物内部爆炸随之进入周边空气造成污染的案例,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办法安全处置,避免对周边居民与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诚恳希望相关管理部门及执法人员能严格行使手中公权力,技术人员遵守工作规范。



担忧二:放射源的安全管护与辐射防护

放射源只关涉湘核项目,湘核项目的环评报告表中对此有详解介绍,表2放射源中的17个不同类别、活度的放射源,其中以1号放射源137Cs相对最具风险性,也称铯-137,作为II类放射源,半衰期为30年,与其近距离接触会增加患癌几率,引起细胞组织的基因异变,如白血病等,放射性核素铯-137对人体造血系统、骨骼和生殖系统具有极大破坏作用,严重的可直接致人死亡。

被安全保管的放射源是没有问题的, 那它是如何带来隐患的呢?

有文献提到,放射源失控,如遗失或被盗、事故情况及含源仪表和装置在公众可接近场所使用,可对周围环境形成一定的辐射场。对于137Cs密封源来讲,人体受照途径主要是外照射;事故情况下核素泄漏,核素137Cs还可通过食入、吸入或皮肤污染进入人体,引起内照射。

报告中的事故影响分析做了相关表述:

从估算结果可以得出,在活度为3.7*10^12Bq的137Cs放射源不被带出厂房及损坏的情况下,对周边居民是基本不会造成影响的,除非紧挨裸露的放射源,如距离0.05米接触0.62秒或距离4米接触1.11小时则超过安全剂量,但报告中未提到放射源损坏状态下的辐射强度,为防止放射源丢失、被盗、损坏,就有了接下来的第三个担心。


担忧三、应对自然灾害及意外突发状况的应急方案

自然灾害?突发状况?有人会觉得我杞人忧天。

换位思考,如果离你生活的小区几百米-2KM处,有数个放在铅筒等防护装置中的放射源,正常情况下,它们是检测分析的工具,但若发生意外,如放射源被盗/损坏、遭到重大自然灾害破坏、送检品/放射性危废品/退役设备等在运输中发生事故/防护不到位,就可能变成了吞噬健康的恶魔,你无法预测特殊情况下这些隐患因素会以何种形式让周边居民接受多少剂量。

也许你会说我讨论的都是一些极端情况,一份来自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共同编写的《核或放射紧急情况的应急准备与响应》中2.2中是这样写的:“对于装置设计时所考虑的一切可能事故(包括概率非常低的事故)……”,是否值得我们参考?该环评方案中的应急预案是否有必要进一步充实?



从潘自强院士《中国核工业三十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中得到的一点启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中国核工业三十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认为:总的来说我国核工业对环境的辐射影响是很小的,其研究主要观测对象是矿山、水冶厂为主的核工业厂。

文中图1为核工业主要工艺体系示意图,我个人理解230所项目可归类于图表中铀矿石加工(检测),湘核项目可归类于同位素应用,完整的核工业流程是包括原子核反应堆的,含浦这两个项目则不涉及反应堆,230所项目的勘察分析属于整个核产业的前期环节,湘核项目属于后期的同位素应用。

潘院士文中提到,在核工业工厂和研究单位的选址过程中,环境保护的要求是作为选择厂址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尽可能减少居民所受的辐射剂量,核设施的地址通常均尽可能选择在人口稀少的地区。他对研究的25个核设施周围半径80km范围内居民的人口密度做了如下统计:
含浦片区按常住人口和土地面积换算人口密度约为3300人/km2,为表1中最大人口密度范围区间的6-8倍,潘院士的研究对象跟含浦的湘核/230所项目并不同,却可作为一种借鉴,不过,文中未对核设施距人口聚集区的适宜距离做相关研究和讨论。

《说明》中提到湘核项目是核技术利用项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环评距离为50m,有哪位专家或业内人士能告知是哪部法规?

此外,老先生在文末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中提到,这次评价中没有对放射性物质运输中所致居民的剂量进行计算,值得今后研究,这篇文献1989年发表在《辐射防护》,时间较早,如有更新近、权威、系统的相关评价研究请专业人士们指点。



总之,我还是秉持这样的观点:涉核/放射性项目放在任何居民区附近,对这个地区的百姓来说总是个风险因素,即便人力上的防护措施再到位,就如同基因编辑,存在若干未知、意外、不可控的因素,而如果没有这个隐患,不论外在因素再复杂多变,都解除了这项风险。

并非不支持核研究核利用,有没有更两全的办法,既能让研究/业务开展,又能避开人口集聚区?

如果外迁考虑到交通、水电成本,我认为这类特殊行业完全可以通过提高收费或政府给予补贴等方式来弥补,而不应把风险转嫁到当地百姓身上,或许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权衡兼顾,是个两难抉择,但我们终将面对。



写在最后

一周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想,含浦居民绝不是一群只顾自己安危,只顾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私者,而是希望新时代的幸福之光也照进我们的生活。

希望关心此事的各位朋友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以“理性申诉、法内维权”的原则努力推动事件往良性方向发展,不论是为湘核/230所项目找到更合适的搬迁地,还是在项目投入使用中采取更完善的管护、防范、监管、应急措施,以及准备230所项目听证会。

感谢有关部门的及时说明和对百姓关切的回应,为了让自身及家人生活安心,让脚下的家园依然平安幸福,我们有理由继续对政府报以期待和信任,对祖国科技发展充满信心。

声明:本文不代表任何机构或团体的观点,谨站在含浦一名普通居民的立场,对230所项目事件进展以及热爱生活和家园的人们作出的努力做出尽量客观全面的记录。



参考文献:
1.潘自强等,辐射防护,中国核工业三十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1989.7
2.越美越毒?铀矿石的辐射很厉害吗,科普中国,2015.12.16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QQ:154298438
QQ:41748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