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homepage(回首页)
Upload pictures (上传图片)
Write articles (发文字帖)

The author:(作者)aaa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7/6/12 10:10:50
记者手记-香港回归二十年两代人话交流-香港

记者手记:香港回归二十年两代人话交流|香港|回归_新闻资讯

  记者手记:香港回归二十年两代人话交流


  [同期]香港中国通讯社原总编辑 李孝谆


  我是1985年从福建出来的,那时候因为我的养父在香港,他生病没人照顾,所以我从福建一所中学,然后就离开了福建来到了香港。


  [解说]三十二年前,李孝谆还是福建的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来到香港后,由于出色的文字功底,他成为了一名媒体工作者。在香港的三十余年,李孝谆也用他手中的笔记录下了香港的发展。


  [同期]香港中国通讯社原总编辑 李孝谆


  交通是非常不方便的,从福建到香港,然后到了罗湖桥以后,过关那时候手续繁琐,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我过关花了八个小时。现在过关就五分钟就可以了,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一些年轻人可能是感受不到,我们这辈是感受很深,所以我们也经常会跟自己的儿女们谈到我们的过去,谈到现在,谈到我们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解说]年逾六旬的李孝谆2011年卸下工作后,依旧没有闲着。如今他在福建南平旅港联谊会中任职。在他看来,参与到社团工作中,可以继续发挥余热。


  [同期]香港中国通讯社原总编辑 李孝谆


  很多遍布福建省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投资,福建闽籍乡亲确实贡献很大的力量,假如他没那种浓重的这种爱国爱乡的情怀我想也做不到。


  [解说]李孝谆的家住在尖沙咀,附近的九龙公园便是他经常散步锻炼的地方,香港楼宇林立,这里也算是闹中取静。李孝谆打趣地告诉记者,从小他的数学成绩特别好,得益于此,他常常会发散思维,而对闽港交流,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


  [同期]香港中国通讯社原总编辑 李孝谆


  我们是否可以加强闽籍或者是内地与香港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因为教师毕竟是对影响学生这一代是举足轻重的。那么我们家长如果能言传身教,能够进一步的做好自己子女工作,我想对加深子女对国家民族认同也是大有益处。


  [解说]告别李孝谆,记者又去寻访另一位闽籍在港的大学教师---王若梅。


  [同期]香港大学教师 王若梅


  香港这个报站特有意思,以前刚开始的时候,那普通话烂得要死,后来人应该多了,现在普通话就很标准了,而且都是三个的,香港人也蛮体贴的讲真。(而且会比较好学是吗)对,非常非常好学,基本上很多放了工都是在选择进修啊。然后也有很多的兴趣班所以我觉得香港人有一点很可爱就是会在生活里面找各种乐子。


  [解说]每天上午,王若梅都会准时地出现在香港大学地铁站,从北角的家中来到学校,地铁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


  [解说]王若梅是香港大学应用中文学科的教师,也是一名地道的福建人,早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王若梅在福建的一家国企工作,二十年前她随着丈夫来到了香港生活。


  [同期]香港大学教师 王若梅


  95年底96年初来的香港,所以已经二十多年了,我来香港之后一开始我是做媒体的,后来实在是因为说喜欢教书,后来就去念书,再出来就去教书了。


  [解说]王若梅的丈夫也是福建人,两人在香港生活二十余年,也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但是在王若梅看来,自己对家乡的感情也正随着年龄变得愈加的浓烈。


  [同期]香港大学教师 王若梅


  因为我父母亲是福建人,所以他们的那些福建的味道然后那些我会觉得说就是给我蛮深的影响,就小时候不太觉得,就是越大的时候越觉得说自己对福建的那种认同感很强。像北角你知道有一条街吗?就是专门卖福建的产品,所以有时候想家的时候我就到那去走一圈,那感觉就不一样。


  [解说]如今,王若梅年迈的父母依旧生活在福州。每年她也会和丈夫带着孩子回到福州看望老人,走亲访友。王若梅也希望自己正在读高二的孩子能对祖国有更多的了解。


  [同期]香港大学教师 王若梅


  那我们也会带他回家去看,我觉得交流是蛮需要的,就是香港的孩子也需要了解父母亲的故乡,或者说了解一些国内新的地方。


  记者 吴晟炜 香港报道



责任编辑:李伟山





文章关键词:
香港 回归

我要反馈
保存网页
中国新闻网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QQ:154298438
QQ:41748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