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homepage(回首页)
Upload pictures (上传图片)
Write articles (发文字帖)

The author:(作者)aaa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7/10/6 9:55:07
在世界屋脊当驻村干部体验:煮饭不熟上厕所困难

在世界屋脊当驻村干部体验:煮饭不熟上厕所困难|西藏|村干部_新闻资讯

  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到乡村基层驻村半年至一年,深入到农户家中,与群众面对面的谈心,有针对性地对群众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宣讲农村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实际困难,这个实践各地方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到了西藏,这样走基层的工作就会遇到更多生活上、文化融入上的困难。一方面要适应牧民生活,一方面还有积极扶贫,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次沙龙邀请到的就是这样一位西藏驻村干部。



  我是次仁罗布,是西藏日报的记者,曾经在西藏那曲地区驻村一年。


  西藏的干部驻村工作,是西藏当地的党委政府根据实际,提出的一个强基础、惠民生的基础性工作,大家作为西藏的干部,都积极响应。西藏的驻村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基本上每一个干部都有机会下去。这几年,每个单位所有干部几乎都轮了一遍,有的单位甚至还轮了好几遍。我作为西藏日报报社的一员,去年也到那曲地区安多县纳色乡(后被并入扎仁镇)当了一年的驻村干部。


  “纳色”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金色的草原”,这里位于唐古拉山脚下,有着著名的“天下第一道班”。这里海拔平均4500米以上,可以说是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差不多只有一个人。地面上基本不长树,只有草原和戈壁,是纯牧区,老百姓的主要收入也来自于牧业。



  困难


  不少驻村干部确实会遇到很多实际的困难。因为驻村点在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无论自然条件方面还是文化习俗方面都和内陆地区有很大差异,这给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困难。


  例如,驻村干部是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但在高海拔地区,即使用到要高压锅,米核面这些东西都要比平原上多煮一会儿,但还是经常是煮不熟,干部们吃了不少夹生饭。另外,高寒缺氧,很多同志晚上都失眠,大家嘴唇平常都是紫的。高寒地区上厕所也是个问题,特别是在晚上,给大家带来不少困难。刚来的时候,每个人都要适应一段时间。



  因为我本身就是藏族,和许多汉族干部相比,在文化习俗的融入方面,没有遇到太多困难。虽然我驻村地区的藏语和拉萨的藏语有区别,但自己是阿里人,所以交流上没有太大问题。其他汉族干部交流上确实是有障碍的。我们一起驻村的有一个河南小伙子,因为听不懂说什么,也闹过不少笑话。不过现在西藏的网络、电视等已经比较普及,不少文化差异大家都能理解,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当地的牧民不一定通过语言,他们从大家的行动中也能看出来大家是为牧民和村庄建设而来的,所以过一段时间沟通是没有问题的。


  驻村对干部们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高寒缺氧地区,驻村干部依然要经常要深入到老百姓家里去。有些村民住的比较远,干部们一跑就是一整天,体力上也是个考验。


  同时,因为牧区地处偏远,一般半个月到一个月才去县城买一次菜,放不了多久菜就蔫了,所以平时干部们很难吃上蔬菜水果这些新鲜食物。甚至还有一些地方的水质与内陆有所不同,很多干部在地方上洗头会掉头发,喝水会掉牙齿。这些困难很可能不是想要适应就能适应的,只能通过干部们不断提高身体素质来应对。


  融入


  一方面要克服这一系列具体的困难,另一方面驻村干部们还要积极融入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之中,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家才会对驻村干部有所肯定。


  有一个促进融入的事情,大家可能想不到,那就是互送牛粪。因为高原特殊的环境,煤炭这些燃料一方面难以运输,另一方面经常会因燃烧不充分而中毒,因此平时吃饭取暖,我们还是以烧牛粪为主。因此我们在驻村过程中,一到冬天就要到草原上捡牛粪晒干再去烧炉子,大家对牛粪使用量比较大,但有时可能临时没时间出去捡,就会有牧民给我们送一些。有时我们恰好捡得比较多,也会给燃料不足的牧民家里送一些。这牛粪的一来一去,也增进了我们和当地牧民的感情。



  当然互赠牛粪只是一件小事,在驻村过程中,干部与群众之间紧密融合互帮互助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一年,一位干部驻在海拔五千米以上的村里,冬天大雪把路给封了。这位驻村干部联系我们给村民们送补给,因为环境比较险恶,在路上就差一点出车祸。


  正是因为干部们在驻村过程中的努力,老百姓也经常给驻村干部“送温暖”——拿一些自己家里炸的油饼果子,或是打一壶自己家做的酥油茶,或是一些茶点羊肉牛肉等等,这是也算是对驻村干部的慰问,也说明老百姓对驻村工作的一种肯定。



  扶贫


  在西藏驻村,克服困难、融入群众是日常的一部分,而扶贫却是重要工作方向之一。


  在我驻村的地方,扶贫工作面临的具体困难,是“等、靠、要”的思想还比较严重。虽然上面的政策很好,但是牧民们思想上想要脱贫致富的动力还不是很足,自发能力不够,就是所谓的“内生动力不足”。这个长远来讲还是要靠教育,要靠这些干部下去以后积极地改变这种观念。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驻村的点在青藏公路上,一些外地人就很有市场眼光发现商机,开了一个兰州拉面馆,每天的营业额可以达到2000多元。但当地人,或许是没有这种观念意识,或许是缺乏技能,所以就有了财路也不会想到把自己的经济搞上去,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


  针对这一个问题,我驻村时候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针对中老年人言传身教,进一步去了解他们的困难,积极想办法,比如让他们开个茶馆、经营个小商店或者做餐饮之类的,我们予以扶持,让他们有除了牧业以外更多的收入渠道;二是对于年轻人,我们通过报社的渠道给学校捐了电脑,也邀请一些其他地区的驻村干部去学校给同学们上课,这样让他们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外面的世界。



  我所在的村有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都从那里经过,所以我们经常通过单位或者是其他一些地方上的渠道,组织一些村里的干部和村民代表到拉萨,或者是更远的地方看一看,让他们有亲身的体会,了解外面的世界。这对他们更好地发展生产,提高自己的收入有很大帮助。


  有个具体的例子,为了更好地实行近年来国家推行草补政策,我们的同志一家一家入户,认真积极地跟老百姓一起统计牲畜的出栏率,这样一方面有助于老百姓更好地保护草场,另一方面也是让老百姓更好地转变观念,更好地把牧业跟市场对接起来,更好地促进牧业的发展。毕竟多年以来,牧业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也是通过这个政策把富裕的劳动力更好地转到别的渠道上去,提高自己的收入。


  国家对于西藏的扶贫政策是很好的,在就业领域,开设了许多公益类的生态保护岗位,既保护当地生态,又通过这样的途径帮助地方上实现扶贫就业。我们作为驻村干部,就起到一个对接作用,帮助村里把这些政策真正落到老百姓身上,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


  教育是长远的扶贫,这方面国家对西藏的政策也很好。对孩子们的政策,有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政策,还积极帮助了一些学生解决远途上学的路费。在这样的支持之下,西藏孩子们的上学率普遍提升,以前可能我们听说过一些西藏的孩子辍学、不愿上学的情况,但现在今年我了解到的情况是,西藏家长都积极主动地送孩子上学,孩子们也很乐意去学校。



  对于我们驻村工作来说,在教育方面,我们能做的更多是跟学校沟通,多做一些辅助性工作。之前我们有个同事通过自己的渠道在内地筹集了一些学生用品,包括书包,御寒的衣物、手套,包括眼镜之类的,送给学校的学生。这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成果。


  从切实的角度来说,针对当地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我们也会努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修建一些厕所,或者一些村级的活动场所,我们帮他们添置一些设备,打井、修路等。虽然资金比较有限,但我们也不断努力,将扶贫落到实处。


  意义


  驻村的过程对我们的工作本身也很有意义。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更好地深入老百姓当中,了解老百姓期盼和想法。我平时承担时政类报道,必须要更好地了解生活的这片土地,更好地了解老百姓的想法,才能有更好的报道出来,以免不接地气。



  我们既然是驻村,就是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几年下来老百姓对驻村也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因此老百姓对驻村也是很欢迎的,也希望这个工作能够进一步加强。我经常和我们的村书记聊到这个事。我觉得驻村工作特别是在扶贫领域,有很多提升空间。


  例如,干部驻村不仅要局限于国家的一般性扶贫项目,还要把眼光拓宽一点,通过我们各种渠道共同把这些老百姓的生活搞好。特别是通过本单位的渠道,让老百姓走出这片土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在我驻村的过程中就发现,牧区好多人,一辈子就生活在这么一个小村子里,从来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因为这一点,他们的思想局限性也比较很强,不利于扶贫工作的推广。



  拓宽眼界之后,还可以更多地做一些就业培训,让他们掌握放牧之外的一技之长,这样就能从这种纯牧业跳出去做一些别的领域的工作。近两年西藏交通的飞速发展,给西藏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通环境。我亲身感受到,西藏人上学和工作,都有了更多的选择,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也多了更多的空间,游客在更好地欣赏欣赏沿路的风景的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我们西藏的经济发展。作为西藏人,又是西藏的驻村干部,我看到了西藏的新希望。



责任编辑:张岩





文章关键词:
西藏 村干部

我要反馈
保存网页



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QQ:154298438
QQ:417480759